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顺),又作《华严法界玄镜》阐明它,他的弟子宗密跟着作《注华严法界观门》解释它。

  法界观的所谓法界是所观的境相,观是能观的观智。《华严法界玄镜》说法界观略有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依贤首宗的学说,法界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观法也应当有四重。但事法界就是宇宙万有的事相,千差万别,每一事相都可以作成所观境,事实上难以一一陈述。《注华严法界观》并且说:“事不独立故,法界宗中无孤单法故,若独观之,即是情计之境,非观智之境故。”所以把事法界省略,只拿后三法界作所观,而构成三重观法。

  一、真空观。此观依理法界而立,观诸法(即宇宙万有)的本性即空。其为空,非断灭之空,亦非离色之空,即有明空,其空亦无空相,所以叫作真空。其中又有四种观法:(一)会色归空观,会一切色法归于真空。因为色法皆从缘生,必无自性,所以色即是空。(二)明空即色观,阐明真空即是一切色法的本性。因为这是二空无我所显的真如理,不是断灭之空,所以空即是色。(三)色空无碍观,是说色法全体不异真空,色不尽而空现。真空全体不异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隐。所以现色不障于空,现空不障于色。即色可以见空,即空可以见色,空色二法无碍一味。(四)泯绝无寄观,是说此所观真空,不可以说即色不即色,也不可以说即空不即空,迥然一体,绝诸对待,无语言可托,无文字可寄。

  二、理事无碍观。此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进而观诸法事和真如理——宇宙森罗的事相和宇宙万有的理性,互相交络,无碍融通。此理事融通不二不一的关系有十门:(一)理遍于事门,显性只真理遍于一切事法,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二)事遍于理门,显事法都遍理性,不坏一尘即遍法界。(三)依理成事门,所有缘起都无自性,事法并无别体,妄因无性而理得成立。(四)事能显理门,由一切事法都是依理性而成,所以事法空虚而理性真实。由于事法空虚,全事法中的理性,挺然露现。(五)以理夺事门,一切事法既都是依理性而成,那就无事可得,只一真理平等显现。(六)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而成事法,虽事能显理,而事有形相,理无形相,事既和理相违,遂令事显而理不显。(七)真理即事门,凡是真理,必非但空出于事外,全体即事才是真理。 (八)事法即理门,一切事法皆从缘生,缘生必无自性,无自性所以全体即理。(九)真理非事门,理是真、是实、是所依,而事是妄、是虚、是能依,彼此互异,所以即事之理非即是事。(十)事法非理门,事是相、是能依,而理是性,是所依,彼此互异,所以全理之事非即是理。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理望于事,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

  三、周遍含容观 此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更进而观以同一真如理为其本性的一一事法,遍摄无碍、彼此涉入,同时互为能所。无所不在叫作周遍,无法不摄叫作含容。此观也有十门:(一)理如事门,真理无分限,既全为事法,就也如事法而有分限,有显现、有差别、有大小,一多变易乃至无量无尽。(二)事如理门,前事遍于理,即是事不异理,然事法有分限,既与理非异,就也随理溶融,一一事法,皆如理的普遍广大,彻于三世,常住本然。十门展转相生,而事理相如二门是总意,能成如下八门。(三)事含理事门,此门说事法与理非一,所以一事法而能广容一切万有,如一微尘而能容摄无边法界。(四)通局无碍门,由事法与理非一即是非异,所以一一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事法与理非异即是非一,所以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由事法与理非一即是非异,所以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事法与理非异即是非一,所以微尘不大而广容十方法界。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是说一望一切互有相摄相入的关系。普遍即是广容,广容即是普遍一望一切,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 (七)摄入无碍门,入即普遍,摄即广容。入它即是摄它,摄它即是入它。一切望一,同时遍容摄入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望一切,有摄有入。此有“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四句。一与一切,同时交涉入无碍。(九)相在无碍门,是说一切望一,也有入有摄。所摄与所入,彼此俱在,所以叫作自在。也有“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四句。一切与一同时交无障无碍。(十)普融无碍门,是说一切及一更互相望,一一具有前面的两重四句,普融无碍,主伴重重,无穷无尽。总融前面的九门,彼此不相障碍,所以叫作普融无碍。以上周遍含容观十门,是依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中所述。但澄观在《华严疏钞》等撰述中解说周遍含容观时,却不举此十门,而用法藏所立的十玄门来替代它。

  (黄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