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lun
佛教论书。上下两卷。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本论曾有两次翻译。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僧睿作序。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方言未娴,故文义欠正。弘始六年,鸠摩罗什重译,僧肇作序。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论序》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于是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论以梵本有百偈得名(句子不论长短,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又称“通偈”)。“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指罗什──引者注)以为无益此土,故阙而不传。”由于世亲注释有多有少,译时又有取舍,所以今本字数无定。
《百论》的主题是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哲学流派,其方式是“唯破不立”,设一个论题,加以批驳;再设一个论题,再批驳。通过“外曰”(代表外论异说)和“内曰”(代表提婆的观点)对论辩难,铺成一品。译本中注有“修妬路”(即契经)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修妬路语句简约,其含义多藉世亲的训释而显明。主要有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破空品等。
《百论》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广破异家学说,维护了佛教的地位。据吉藏《百论疏序》所言,当时在印度为之作注、阐发义理的有十余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家:波数和世亲。汉译本问世后,历代流传,又成为重要的佛教论本。三论学者尊奉此论,不仅吸取论中破有破无,主“毕竟空”的思想,而且广泛运用其中推理论证的逻辑方法,批驳当时的成实师、地论师、摄论师等。提婆“唯破不立”的思想原则,也影响到禅宗。禅僧主张随机施化,无所执著(包括法语心要),就有提婆思想的意味。有关汉译本《百论》的注疏,有吉藏《百论疏》3卷,道凭《百论疏》2卷,元康《百论疏》3卷,荆南(不详姓氏)《百论疏略记》2卷。据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所载,又有亡名所作《百论义疏》2卷,《百论私记》2卷。此中以吉藏《百论疏》3卷为最重要。(陈士强)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梵语 dhanu。乃印度古代之长度单位,相当于四肘之长。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中):“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术语)于丧中或命日慎其心身曰忌。...【于断不遮止】 p0748 集异门论三卷一页云:于断不遮止者:如有一类,为断不善法,为圆满善法;勇猛精进,炽然...(术语)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为究竟至极之位,故谓之究竟位。唯识论九曰: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述记十末曰:...(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之菩萨,有为济度众生游出他方国土者。...十想之一。又作苦思想。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若能观一切有为法之无常,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称为苦想。常与三苦...【害寻害他】 p0930 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三页云:云何害寻害他?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打缚于他。如是害他。...亦名:犍稚、犍地、磬、钟 子题:召僧七相、犍地、臂吒犍槌、犍迟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犍槌者,梵本声论云,犍地...(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术语)藏通别圆四教之住地也。大日经具缘品明约于真言门菩萨,一生超四教之地,而度三劫十地。初说解唯蕴无我(是...【如性非不如性】 p0578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一页云:非无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皆得阿罗汉,具大神通。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地藏十轮经...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 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问: 我在龙舒增广净土文看到可以这样念佛功德大: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
有师言: 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都市中,有小资阶层。小资者,小资产阶级也。 生活上,刚刚脱贫,但还没达到有产阶级,没有很大的支付能力,但又向...
人生是苦。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著许多方法以求离苦而得乐。 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很矛盾的把这个观念...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就是报,因缘果报就都生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息灭烦恼,精修戒行...
近人多生肺病,光颇不以为然。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
《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闻熏闻修,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
百论(Sata-sastra)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阿弥陀经(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 下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经名)具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略云千手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大悲咒等。...
一弓
忌
于断不遮止
究竟位
还相回向愿
苦想
害寻害他
犍槌
童子戏作佛事
四教地
如性非不如性
【大藏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三十六万亿同号阿弥陀佛,这样念佛是否功德大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调适四大,除众病的方法
勿做「小资」学佛者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