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译成藏文(约在公元 750~850)。在后弘期初起(980~1015)印度法祥贤同西藏宝贤又重译和校改。后来宝贤同释迦慧,又依中印度本修改一次。再后,俄·罗敦喜饶到迦湿弥罗国求法(1076~1108)又同印度善慧称(贾曹杰注中说是尼泊尔人),依照迦湿弥罗国本,经过修订和润文,成为现在流通的藏文颂本。

  在汉文译典中,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灾翻译,名为《菩提行经》共四卷,八品,七百八十六颂,较藏文本缺两品,少一百二十七颂零三句,文义也有出入。本文据藏文颂本略作介绍。

  作者寂天(约在650~750),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他成长以后,不愿继承王位,在登位前夕,逃出宫廷,行至一片森林地带,遇见一个妇女,把他带到森林深处,见到一位瑜伽行者,传授他许多甚深教法,依法修习,获得禅定和智慧。后到中印度那烂陀寺从胜天出家,取名寂天,著有《学处要集论》(汉译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和《诸经要集》,后来又为大众说了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在座的学者们,听后记诵下来。

  关于本论颂文有多少,当时各地学者说法不一。迦湿弥罗人说共有一千多颂,在论的前面增加了皈敬颂;东印度人说有七百颂,论首加上了中论的皈敬颂,但少忏悔颂和智慧颂;中印度人则说无皈敬颂和作者誓言颂,共有千颂,因而引起了争论。于是有三位学者到迦怜伽城去见寂天,请问他《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收藏的处所及《入菩萨行论》共有多少颂。他回答说:《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用树皮亲笔写的小字,放在住室的窗户上。《入菩萨行论》颂文,中印度人所说是正确的。

  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赞菩提心功德品》,共有三十三颂,分两大科。一、菩提心的胜利,说明一切被业和烦恼所系缚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一刹那间,就能称为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养,广赞胜利,无量无边。二、菩提心的种类,说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故愿成佛"的心是愿心,为施等波罗蜜多向着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

  第二,《忏罪品》,共有六十五颂,分四大科。一、供养。是用大自然中的无主物山水森林等和有主物乃至自身为供物,供养三宝。二、礼敬。以观想我身变为无量身,到诸佛刹土而作礼拜,并于现前塔庙、和尚、阿阇黎前,也作恭敬礼拜。三、皈依。从今日起,直到获得菩提果位,皈依一切如来、正法、菩萨众会。四、忏悔。由具足四力门忏悔业障。(一)能破现行力。即从无始以来直到今生,由于愚痴,对"殊胜境"--父、母、师长等所作的一切罪业,现在发至诚心,于导师(佛)前,发露忏悔。(二)依止力。思维所造罪业,即从今日,皈依佛、法、僧三宝,如教而行。(三)对治现行力。说三毒的大病,唯有大医王佛所说的教法,才能医治。应从今日,依佛说法而修对治。(四)遮止罪恶力。
  对所造的性罪或者遮罪,心生追悔,于佛菩萨前,恭敬礼拜而作忏悔,以后,决定不造。

  第三,《总持菩提心品》,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第四,《不放逸品》,共有四十八颂,分三大科。一、弃舍菩提心的过失。说明发菩提心,是经过多次思维其功德以后,才发起的。如果弃舍菩提心,就是欺骗诸佛和一切众生,应堕恶趣。经常思维这些道理,不令菩提心衰退。二、应勤舍罪业。说明菩提心衰退的主要因素,就是不喜作善而喜造恶业。现在既得难得的人生,就应勤修善法,三、应断除烦恼。说明恶业是由烦恼生起的,所以应当勤求断除烦恼。对于烦恼,如对死敌作战一样,不怕艰苦,勤修善法,勤学菩萨行来对治它。

  第五,《守护正知品》,共有一百零九个颂,分三大科。一、守护心的方便。说明要守护心住于善所缘时,必须守护正念和正知。若离正知,则妄念生,不仅将已生的善财夺去,并且障碍未生的善法,不令生起,甚至摧折能得解脱的慧命。守护正知还须正念,要以正念之绳,系心象于善所缘的柱上,不令散乱。二、怎样生起正念。说明生起正念,须要依止善知识,听从善知识的指示和教导,激发自羞的惭和怖畏他人毁谤的愧,并且相信异熟果报。由具有这些善因,就能生起正念,然后由正念守护正知,以正知防护自心,不令散乱。三、怎样守护三聚戒。先说守护律仪戒,就是观察身语的行为及造业前的等起心(动机),不令有过失(烦恼)。其次说明守护摄善法戒,应思维身是不净,不应贪着,但可用作修善的工具,依此得渡轮回大海,到达彼岸而成佛。其次说明怎样守护饶益有情戒,应当常以财、法施与有情,随护有情心,不令三业染罪。

  第六,《安忍品》,共有一百三十四颂,分两大科。一、瞋恚的过失。常怀瞋恚的人,身心经常是痛苦的。一念瞋心,即能摧毁善根。二、修忍的方法。当思在轮回中,苦多乐少。若因不忍小苦而造恶业,则将来生于恶趣的苦,更是不可想象。瞋恚是不顺善法的,当以修忍的方法,防止瞋恚的为害。

  第七,《精进品》,共有七十六颂零三句,分两大科。一、思维精进相违品的过失。说明懈怠就是精进的相违品。懈怠有两种,一是对于善法能做而不去做。二是贪着庸俗无义利的事,空过时日。二、修习精进的方法。当思维已得的人身,终归死亡,应当常时警惕,不要贪着睡眠懈怠。现在为求菩提,成就自他大利,当勤精进。

  第八,《静虑品》,共有一百八十七颂,分三大科。一、静虑相违品的过失。静虑的相违品就是世间愦闹和颠倒分别。即颠倒分别对于五欲受用执以为乐,不净之身执以为净。思维这些过失以后,当于静处生起爱慕。二、住于静处的胜利。说明住于森林静处,资具简单,少欲知足,修习静虑与菩提心。三、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先修自他同等,然后修自他相换。修菩提心的菩萨,当给一切人以安乐和除一切人的痛苦。自他既是同等,是可以相换,以爱执自己的心转移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身财善根,布施给一切有情。

  第九,《般若品》,共有一百六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二谛的建立。由破其实事师等所说的实有而成立中观性空的说法。否认经部师说色等境是现量所得是实有,以及唯识师所说心为实有,主张心境等一切法,都是假立的,自性本空。二、广说修二种无我的方法。分为二, (一)广说修补特伽罗无我。说明补特伽罗有两种,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以观察六大非我的方法来破除我执。(二)广说修法无我。先由四念处说明法无我,其次用缘起为因,成立一切法无自性。

  第十,《回向品》,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一)为利他回向。(二)为自利回向。(三)为安乐的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善天。四、《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光显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视这部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回向品》列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