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20世纪初叶,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六愿也。与常修梵行愿同。...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十位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又作十论匠。即:(一)护法,梵名 Dharmapāla(音译达磨波罗...(杂语)谓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以修七七之斋会也。...【静虑支】 p1378 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四页云:问:此中何者是静虑,何者是静虑支?答:心一境性,是静虑。以三摩地为...(佛名)文殊菩萨之本地,龙种上尊王佛之略称。...【猛利贪欲】 p1036 瑜伽十八卷十七页云:云何猛利贪欲?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由是因缘,令此...梵语 siddhaj 或 siddhāj。又作悉旦、悉谈、肆昙、悉檀、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术语)谬于事理云迷,不明事理云惑。唐华严经五曰:观佛神通境界无迷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除遣所知境界】 p0911 瑜伽七十三卷六页云:问:若所知境、无常积集;相续无量,多不现见;云何修观行者,缘...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术语)维摩会上显不二法门,三十一圣,各说不二之法相,文殊说无言无说,是为不二法门,维摩于最后默然无言。维摩...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
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开始的。比如说,我看到这...
【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 第三种,还有一类的,想要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个妃子,人称末利夫人。她皈依佛教,并且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由于她...
本经的修学重点我们把它归纳起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妄显真,破除我们的无明妄想,开显我们真实的心性。这当中从经文...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出家众饭食时,常念:三...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属于哪一个...
释此经时。略开四分。一题名。二叙分。三正宗分。四流通分。 一释题名者。诸佛法身。本无差别。从缘应感。乃有多途...
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他在一个姓王的部郎家中做仆人,又老实又勤快,主人对他也很不错。有一天,当时非...
柬埔寨佛教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佛教文化艺术 | 下篇:大乘佛教(Mahayana Byddhism) |
(一)简择差别之意。又作简异、别异、分异。略称简。即简择诸法之同异,以明其差别。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六上):“...
闻名梵行愿
十大论师
忌中
静虑支
龙尊王
猛利贪欲
悉昙
迷惑
除遣所知境界
正法依
默然
【大藏经】在家菩萨戒本
【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发掘自己良善的品性

妄谈风水吉凶祸福,这都是颠倒知见

戒,不要拘泥于戒相上

阿修罗界的因果相

二时临斋仪中的「三德六味」是何含义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