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史略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只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应属于净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经典与教义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①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②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③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④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影响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游有维)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比喻梵钟之声。祖庭事苑卷四(卍续一一三·六○下):“物类相感志云:海岸有兽曰蒲牢,而性畏鲸鱼,食于海畔。鲸或...(饮食)四药中属于时药之浆类也。...北宋末云门宗僧。静江(广西桂林)人,俗姓冉。生卒年不详。敕谥“佛国禅师”。为法云寺法秀之法嗣。住汴京法云寺。...经由一定仪式,以食品、禾稼果品等物献给神灵或祖先亡灵。一般均由祭司或僧侣行之,亦有由本人行之者;大多数之教派...二种却魔法 二种却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静,魔当自灭。 二、修观 正观现前,魔当自灭。...(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亦名:藏衣戒犯缘、藏他衣钵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三缘:一、是大比丘衣钵,二、作惊动意,三、取藏。...于尸体安葬后第三日之扫墓,称为覆墓。释氏要览卷下(大五四·三○九下):“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杜氏云...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和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谓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为除障延命所修之法。其修法之仪则为:安置普贤延命像,正面为大坛,左侧为圣天坛,右侧甲...(故事)佛母生佛后,七日而命终。姨母代养之。因果经一曰:太子既生,始满七日,其母命终。(中略)尔时姨母摩诃波...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大佛顶首楞严咒...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
问: 请问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无量无边,按大乘说法,乘愿再来的菩萨应该也有无量无边。也就是说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十方诸...
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这四大菩萨随身分别带着不...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行不能兼顾,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如何保持大悲心不退?那靠你的意念,意念强的真正坚持不退。...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曾向释尊提问:该用人间的食物还是天界的妙食来供养佛陀呢?释...
净土宗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华严宗 | 下篇:律宗 |
梵语 mārga-jāna,巴利语 magga-āna。缘道谛之智。十智之一。即缘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种行相,而断除迷惑之...
鲸音
时浆
惟白
祭献
却魔
无等等
藏他衣物戒犯缘
覆墓
化土
普贤延命法
憍昙弥育佛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阿难尊者示现修行的苦恼

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往生后乘愿再来的菩萨会不会迷失呢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四大菩萨随身法物的表法意义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