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解道而自乐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以道受乐。”阿育王经八曰:“今已得道乐。”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即华严宗,因此宗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别名为贤首宗。...(一)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一)无间道者,谓正断惑之智慧。其智不为惑所间隔,故称无间,旧译为无碍道...(故事)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示诲,请和尚为众说法。山使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下座归方丈。院主...资持记·释释相篇:“转车界者,古记引彼疏云,比丘出界,归寺数步,明出白佛。佛令于明出处中间安一车,以一竹量伽...【随法行补特伽罗】 p1371 瑜伽二十六卷四页云: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如其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禅家安置香炉之器具。其四面以薄纱围之,前檐悬有香亭二字之扁额,中置大香炉,其形状、式样一如真亭,用之于葬仪。...(术语)四十八轻戒之一。诫为恶人说佛戒者。盖未受菩萨戒者或外道恶人及邪见人辈,未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烦恼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计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此又称六种根本烦恼,由此能生起随之而来的随...【欲寻俱害】 p0986 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二页云:云何欲寻俱害?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污夺他妻。彼夫觉已;遂于...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得到功名的、想做官的人就会多方巴结。就好像现在,如果这个教...
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为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萨之一,弥勒菩萨信仰大约在宋朝时形成。弥勒菩萨不仅出现在各大寺院...唐朝有个赫赫有名的大将郭子仪,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即位时,又配合回纥兵收复了...
一日,佛与五百比丘一起聚集在阿耨大泉池畔,这五百位比丘僧中除了阿难尊者外,皆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时舍利弗...事无难易,关键是人能干与否。一个能干的人,再难的事,到他手中都能做得有声有色,善始善终;不能干的人,小事也会...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讲了很多开示,所讲的都是我们的习气毛病。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
《莫到老来方修道》,今天我们讲第九行持门的净观门。也就是说我们修学净土,你要在念佛的同时,如果心力不够,还要...
佛法并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则的真理,既然能得到自在的果地,必有其自在的因地。因地是什么呢?即是观。...
道乐
【佛学大辞典】
上篇:道树 | 下篇:道谛 |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修六度四摄等行,悉为救摄一切有情,令离生死苦...
贤首宗
二道
药山升座
转车界
随法行补特伽罗
香亭
为恶人说戒戒
烦恼心所
欲寻俱害
修证
病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大藏经】在家菩萨戒本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佛弟子应该学习弥勒菩萨哪些精神
何为傲慢

佛说六年苦行的宿缘
处事的四种智慧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念佛如果心力不够,还需要加些净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