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轻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界。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梵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仇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此十重四十八轻,为无上菩提之真因,有三聚之别:
一、摄律仪戒 谓恶无不离,因中谓之断德,果上证法身佛。
二、摄善法戒 谓善无不修,因中谓之智德,果上证报身佛。
三、饶益有情戒 谓无一众生不度,因中谓之恩德,果上证应身佛也。
佛教词典 > 佛学次第统编 > 正文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所参访五十三善知识中弥勒菩萨之住国。此国位南天竺,临近海岸,故称海[氵*闲]国。六十...【贪垢】 p0977 瑜伽八十九卷十二页云:于弊下境所起贪欲、名为贪垢。...谓大自在天之面上具有三目。其排列不纵不横,恰如悉昙字 (i,伊)之三点,乃以之与伊字三点共喻指涅槃之法身、般若...【轮王七宝】 p1341 如转轮乐中说。 二解 俱舍论十二卷十二页云:经说轮王出现于世,便有七宝出现世间。其七者何?...(一)禅定之法门。指根本四禅、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背舍、大不净、慈心、因缘、念佛、神通等十门。 (二)属三学...(经名)二卷,北凉沮渠宗声译,说关于坐阿练若修禅定人身心之种种病魔治法。...(术语)通常之规则也。大日经疏三曰:不同常途习定之功力。寄归传二曰:持衣说净,常途轨式。...【婆舍跋提】 或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别行...【五乐】 p0254 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页云:何等五乐?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子题:非处行欲、非处行淫、非时行欲、非时行淫 济缘记·释受戒篇:“善生六重者,彼云:一、杀;二、盗;三、邪淫...指因明之集大成者陈那以前之因明。因明在印度发源甚早,据传为六派哲学中尼夜耶学派(梵 Nyāya)之祖足目(梵 Aks...准提咒持诵仪轨...(嘉兴藏流通本)...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孤独,为子取妇,得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憍豪慠慢,不以妇...
唐朝时,五台山有个僧,法号必救,德行好。阎罗王都很恭敬他。山下有个人,叫做王有相,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跟他说...
修行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天天这样不停打架,在神圣和世俗之间不停地打,神圣战胜了世俗,你的智慧就升起来了。智慧...问: 为什么相爱的人,反而会相互伤害? 圣严法师答: 人的恩怨瞋爱都是并行的;如果只有爱,没有其他的情绪,就不...
藏教的思想认为,现象界的这些差别主要是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业有两种:一个是思业,一个是思已业。...中学生说,将来我毕业,离开家去读大学,那时就好玩了,我会很快乐,生活会很美好。大学生说,将来我毕业了,获得了...
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对物品要珍惜。这些思想在当今全球的环保事业中仍然闪闪发光...常常听说一句话叫酒满茶半,但为了什么,却并不确知。 直到有一天,同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一同饮茶,听他边斟边说:...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
四十八轻戒
【佛学次第统编】
上篇:十重戒 | 下篇:六度 |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
海[氵*闲]国
贪垢
天主三目
轮王七宝
禅门
治禅病秘要法
常途
婆舍跋提
五乐
六重二十八轻戒
古因明
【大藏经】【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佛说玉耶女经

只要具足品德,鬼神都恭敬

学会挖人生的墙角
圣严法师:为什么相爱的人,反而会相互伤害

三种情形来判定业的轻重
立即采取行动才是最佳选择

从三个方面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
酒满茶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