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三卷。东晋庐山慧远(334~416)问,鸠摩罗什(344~413)答。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法问大义、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民国十九年(1930),中国佛教历史博物馆重刊,题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共分十八条:问答真法身、重问答法身、问答法身像类、问答法身寿量、问答修三十二相、问答受决、问答法身感应、问答法身佛尽本习、问答造色法、问答罗汉受决、问答念佛三昧、问答四相、问答如法性真际、问答实法有、问答分破空、问答后识追忆前识、问答遍学、问答住寿义。据僧佑(445~518)之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刘宋陆澄之法论目录第一帙,及隋代费长房所编历代三宝纪卷七慧远条之记载,可推知隋代以前已将罗什、慧远两师往来问答之文疏编纂成书,亦为三卷十八章之形式,以便利当世学者,惟其条目内容与今本略有出入。罗什于本书中直接阐明对于大乘佛教教义及信仰之理念,并将龙树、提婆一系之中观佛教思想介绍至我国,促成般若等大乘经典之翻译与研究。又书中反覆论述有关佛、菩萨法身之问题,显示此为慧远及当世佛教界所共同瞩目之焦点。此外,由慧远、罗什之问答,亦可作一中、印思想、文化之比较。[法苑珠林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三、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三论宗章疏]

(二)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523~592)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

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佛典疏钞目录卷上、大乘义章书后(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下)] p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