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杭县。由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等三寺合成,以下天竺寺为最古,中天竺、上天竺次之。(一)下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之麓。东晋咸和初年,西天竺僧慧理于此建一宇,仿王舍城灵鹫山之一岭,乃称灵鹫寺。隋开皇十五年(595),真观、道安同至此地修头陀行,并于虎林山建寺,称南天竺寺。唐大历年间,法诜、澄观、道标等先后住此。道标擅长词章,与相国李吉甫及白居易等论交,贞元年中于西岭下结一草堂,退隐山林,世称西岭和尚。贞元二十一年(805),本寺开讲华严经,显种种奇瑞,蒙赐“后天竺灵山寺”之额,繁荣一时。至唐末罹于兵火,其后吴越王钱镠复兴之,号五百罗汉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天台宗山家派慈云遵式入寺,大张天台教纲,世称天竺忏主,慈云忏主。宋高宗时,改寺名为思荐福寺,宁宗庆元三年(1197),又恢复后天竺灵山寺之旧称。嘉定初年,日僧俊曾寓本寺,学习天台教学。本寺原为天台宗道场,后改属临济宗。 (二)中天竺寺又称法净寺,衔接下天竺寺之南与稽留峰之北。隋开皇十七年中天竺僧宝掌所建, 另谓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宋初,名崇寿院。徽宗时改称“天宁永祚禅寺”,至元代,改称“天历永祚禅寺”。于钱塘四百佛寺中,与灵隐寺、净慈寺同为著名禅院。 (三)上天竺寺现称法喜寺,位于中天竺寺之南,白云峰之北。后晋天福年间(936~944),道翊结庐于此,一夕得奇木,刻成观音像。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有僧崇勋,自洛阳持古佛舍利,置顶中,妙相咸备,昼放白光。时吴越王钱弘俶感得观音灵告,乃兴一寺,称天竺看经院,是为上天竺寺之草创。嘉祐七年(1062),仁宗赐大藏五三三○卷,遂建经藏藏之。当时屡有观音之灵应,福佑天下,泽被生民,英宗治平二年(1065)获颁“天竺灵感观音院”之额。历经神宗、哲宗、高宗之世,寺运大兴,常设水陆大斋,帝屡临幸,曾赐“白云堂”之印,以统领天下禅、教、律诸宗。三天竺寺皆以观音为本尊,每年阳春之际,苏、浙二省仕女群集进香者,以百万计。[续高僧传卷三十、宋高僧传卷五、卷十五、卷二十九、续佛祖统纪、大明高僧传卷一、卷三、泉涌寺不可弃法师传、浙江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一一○] p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