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梵语 sukha-vihāra。指四种可令获得安乐之行法。据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及法华文句卷八下等载,菩萨于恶世末法,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于四种法,称为四安乐行。即:(一)身安乐行,谓身若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旃陀罗、二乘众、欲想、不男之人、危害之处、讥嫌之事、畜养年少弟子沙弥等十事,则可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称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口若远离说过、轻慢、叹毁、怨嫌四事,则可得安乐,修摄其心,故称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谓意若远离嫉谄、轻骂、恼乱、诤竞四事,而为众生平等说法,则可得常好安乐,修摄其心,故称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谓于法华经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信不解之众生,生起慈悲心,而立誓自己若证得正觉时,必以神通力、智慧力导引之,使之入于法华实道中,发此誓愿而常好修摄自行,故称誓愿安乐行。四安乐行之名称有多种,然一般多用上述法华文句卷八下所举之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之立名。

此外,慧思之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将上述四安乐行依次称为正慧离着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又作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又作敬善知识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又作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另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则依华严宗澄观之说,举出毕竟空行、身口无过行、心无嫉妒行、大慈悲行等四安乐行。

关于修行四安乐行之菩萨,据法云之法华义记卷七载,佛为接引下品菩萨而说四安乐行,使其于五浊恶世中,藉修行此四安乐行,而于弘扬法华经之誓愿,不生退转之心。然天台大师智顗则认为系佛为圆教初发心之行者而说,使其能远离浊乱、忧恼,而自行化他。至于忍力成就之诸大菩萨,则因其神通自在,深知权实之义,能随顺众生之机缘以弘经度化,故不须特别示以修行之方轨。另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则于其法华义疏卷十,主张四安乐行系为小行之人而说,因其弘经之心常生退转,故佛明示修四安乐行能常受快乐,以策励之。

另就四安乐行之行体而言,道生之法华经疏卷下,以四行之体依次为心栖于理、身口无过、离嫉妒、慈悲;法云以其为智慧、说法、离过、慈悲心;智顗则以止、观、慈悲三者为四行之通体;吉藏虽仅以正观为四行之通体,然因四行力用之不同,而有四种之别,即观实相之义为第一行,正观离过为第二、第三行,正观空寂(能拔苦与乐)为第四行。

此外,法华文句卷八下,以依事、附文、法门三释,详解“安乐行”一词逐字之义。[法华玄义卷四之下、法华玄论卷八、法华经玄赞卷九、法华文句记卷二十三](参阅“安乐行”2407) p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