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我国,原系因应佛教徒之需要,而发达于文化圈。由印刷遗物而推论,最古或为隋代所刻,然年代不详。日本方面,于神护景云四年(770)所刻成之百万塔陀罗尼,为日本最早之印刷品。我国方面,唐咸通九年(868)所完成之“金刚般若经”,为最早之印刷品,亦为现存世界上最古的雕版经本印刷品,其扉页之“祇树给孤独园图”,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其刻工技术之进步,世人共誉。

然有组织之大部佛典印刷系于进入十世纪之后,以四川最为发达;佛教大藏经之最初印刷,亦于十一世纪末之四川地方开版,后分送至各地之大寺院,其时所印之经典皆为汉文佛典。宋、元、明印行之大藏经皆系木版雕印本,自民初之频伽藏乃开始使用铅活字印刷。又于元朝统治中国之时,回纥文与西夏文之佛典亦有印刷本,此因元朝之领土包括回纥、西夏,且同为戎族,元室乃特为彼等印刷回纥文与西夏文之佛典。当时负责从事此项工作者,则为元朝种族政策下备受歧视之汉人,印刷工作全在杭州进行。此外,如朝鲜、安南等地,亦有佛典之刊印。又于出土文物中,亦有少数古代印度语之印刷品,然属于我国系统之印刷术并未流行于印度,直至十九世纪末,印度始有天城体(梵 deva-nāgarī)文字之铅活字佛典兴起。

自九世纪末至十世纪之间,我国内地大量印刷各种佛典,分送至全国各地及中亚等地,其中仅有少数幸存至今。于今中亚所出土之印刷佛典,其初期形式皆为卷子本,如上记所述之“金刚般若经”即为卷子本。自十一世纪顷,始以折本与册子本为主。汉文、回纥文、西夏文之佛典均有折本与册子本,然卷子本之印刷佛典仅有汉文,数量亦不多。

于日本,平安时代南都诸寺皆有法华经、成唯识论之印行,于镰仓时期称此系统所刊印之佛典为“春日版”,其后有高野山关系寺院之“高野版”,与京都禅宗五山之“五山版”,另有以京都为中心之“净土教版”。至室町时代,乃以镰仓为据点,随而普及各地,及至室町末期,遂发展为商贾买卖之出版。印刷活字版之流行,至江户初期始兴盛,此即一六三七年以活字版所印行之天海藏,此后日本之大藏经,亦多用活字印行。此外,刻有图像之印刷术,乃传自唐朝之折佛,自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皆甚流行,其形大者如两界曼荼罗、涅槃像,小者如颁于寺院之尊影、护符等木板折佛印刷。明治之后,西洋盛行铅活字印刷,木版遂急速衰颓而为铅活字所取代。(参阅“活字版”3880) p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