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依据梁真谛三藏所传)。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容相同,它的异译本鸠摩罗什所翻《庄严菩提心经》现存)。后来,北凉玄始年间(412~427)昙无谶译出了《金光明经》四卷,十八品。继而梁承圣元年(552)真谛再译成七卷,改订了北凉译本各品,并补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四品,足成二十二品。其后,北周武帝时(561~578)耶舍崛多再译成五卷本,于北凉译本各品外补译出《寿量》、《大辨陀罗尼》二品。隋阇那崛多又补译《银主陀罗尼》、《嘱累》二品。隋开皇十七年(597)大兴善寺沙门宝贵综合各家译本,删同补缺成为《合部金光明经》八卷,二十四品。最后,武周长安三年(703)义净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三十一品。这一译本品目义理最为完备,译文华质得中,慈恩宗慧沼曾据以注疏宏扬,乃至成为通行的本子。后来,法成曾依义净译本重翻为西藏文本,此外又有回鹘文重译义净译本及西夏文译本。但藏文藏经中除了重翻义净译本而外,还收有直接从梵本翻出的两本,一胜友等译十卷本(二十八品,大同义净译),一失译五卷本(二十品,大同昙无谶译)。其十卷本后又转译为蒙文本、满文本。另外在西域还发现有于阗文译梵本断(《梦品》至《忏悔品》,又《除病品》、《流水长者品》一部分)。现在尼泊尔等地存有完全梵本,二十一品,大同凉译,日本南条文雄、泉芳璟曾校印一本(1931年)。又印度"佛教经典协会"也印行过一本(1898年),但只有十五品,不完全。

  依据前后不同译本,可以推知此经先有另品单行,其次有略本行世,后来逐渐增广,到净译本才算完备。净译全经分三十一品,内容依义区分,初序品为序分,次九品属于正宗分,其余二十一品是流通分。又正宗分九其中的义理分类,初二品明果,次五品明行,后二品明境。

  明果的两其中,初《寿量品》,因妙幢疑问,如来寿命何因短促,为说如来寿量无限,但为利益众生,示现短促。又说种种十法能解如来真实理趣,说有大般涅槃。次《分别三身品》,因虚空藏请问,详说佛有法、应、化身。于此解释大乘初期发生的佛身问题,和《法华经·寿量品》所说相通。陈译本始有此品,唐译本就沿用它的译文,只略加修饰。如说除遣三心得到三身,三心名为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即纯用陈译。但在藏译本中,这三心作随事转识、依阿赖耶意、阿赖耶识。实际上,经文所说含有转识成智的用意。

  其次,明行的五品里,初《梦见忏悔品》,说妙幢梦见婆罗门击金鼓出声,说忏悔法。次《灭业障品》,因帝释问,说修行大乘,摄受邪倒有情曾造业障罪者忏悔除灭之法。以上为地前行。次《最净地陀罗尼品》,说十地行。发菩提心为十度因,又依种种五法成就十度,十地相状及十地名义、障碍、十地所行各度、所生三摩地,最后说各地所得护持陀罗尼。于此分别十地足以和《华严经·十地品》互相发明。次《莲华喻赞品》,说忏悔法因缘,即过去金龙主王常以莲华喻赞称诸佛,并说有赞文。次《金胜陀罗尼品》,说受持此陀罗尼即是供养诸佛,得其授记,随其所求无不圆满。

  再次明境两品,初《重显空性品》,略说空法,令闻者悟入胜义,正修出离。次《依空满愿品》,说依空性行菩提法修平等行。在这一品里,天女闻法开悟,即转女身作梵天身,得佛授记,和《法华经》里龙女转身成佛相似。

  从正宗分以下有二十一品,广说诸天护世、增财、益辨、除灾、显经利益、授记、除疑,并说往因苦行,末后菩萨同赞以及如来付嘱,皆属于流通分。在这些品目中,比起凉译略本来,增补了陀罗尼很多,因此也有将本经列入秘密部的(如西藏文大藏经)。又这些经里所说忏悔罪恶方法,诸天护国思想,王法正理的论议,流水长者的放生行事等,后来都成为佛教中一般流行的传说和信仰行仪,因而使本经流行更广。另外,本经中所有咒语均称陀罗尼而不称真言。在《诸天药叉护持品》中,青颈的名号还只用于天神,而非千手观音,旷野鬼仍只是一个药叉王而非大元帅明王,睒摩梨(净译苫跋罗)仍只是一个阿修罗王而非胜乐金刚。这些都可以看出原始禁咒藏(《西域记》九)还未发展到后来流行的真言乘、金刚乘等的地步。
  又《除病品》介绍了一些医学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对于印度医学知识的重要源泉。

  本经的重要义理,象关于三身十地等说,真谛在翻译之时已经流行,所以他很重视本经,特加注疏,由他的弟子慧旷再传天台智顗。智顗著有《金光明经玄义》(二卷)和《文句》(六卷,均为门人灌顶录)即多引用真谛之说。同时三论宗大师吉藏(吉藏幼随父谒真谛,其名即真谛所授)也著有《金光明经疏》(一卷)。其后慧沼又就义净新译本经著《疏》十卷。到了宋代天台家对于此经更有发挥。如知礼对《玄义》、《文句》各作有记六卷,又有《忏仪》一卷,遵式也著有《金光明经忏法补助仪》一卷。另外明受汰集《金光明经科注》四卷,附有《金光明经感应记》,敦煌石室中也发现有《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是记载持诵《金光明经》感应事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