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经名)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本经述使者即毗卢遮那之化身,而能满种种之愿。...亦名:覆疮衣过量戒犯缘 行宗记·释九十单提法:“文中不释,制意、犯缘,并同上(过量尼师坛戒)。”(戒疏记卷一...1、未来的果报。 2、后世的心身。...亦名:圣法起妄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虚不问境虚实 子题:圣法妄语四句、凡法但使心虚皆成妄语、自三根、他三根...(公案)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师云:打中间底。僧便礼拜师云:山僧昨日赴个村斋,途中遇一阵狂风暴雨,向古庙里避...(一)梵语 sajgha,巴利语同。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地名)长阿含经十八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俱利窟中。...(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Erdi 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广义而言,即指道德。与智慧、勇气、正义合称四大德目。译自希腊语 sophrosyn,为自制之意。即以理性抑制自己之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
《六即佛颂》的作者是宋法云大师(10861158),字天瑞,号无机子,原籍长州(浙江长兴县),俗姓戈。师对内外典籍无...
佛教法会中经常会见红色、黄色两种牌位,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的对象和功能是什么?这两种有何区别呢? 这两种...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拿着一把金斧头来考验众生的心,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一向都慈...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色如牢笼,不得自在,心欲出离,乃摄心谛观,加功用行,破于...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讲的悟与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谓的悟而言,约可分作五类:...
原文: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够自己独立的生活,要仰赖众生的畜养,叫做畜生,另外有一个...前面我们看了日记《都摄六根打禅七》知道了拜经在打七过程中的作用;知道了拜经能实现忏悔、舒展我们的筋骨、帮助克...
涅槃八味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涅槃八味】涅槃,大灭度之义;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乃三德之秘密理藏,在诸佛为不增,在众生为不减,具有如下八种法味,即:一、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故称常住。二、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三、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四、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灭,故称不死。五、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诸障皆净,故称清净。六、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七、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八、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见《方等般泥洹经》卷二。
上篇:涅槃 | 下篇:般若波罗蜜多 |
摄有为之事相,归于真如之实性,也就是摄相归性的意思。...
转识成智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过量覆疮衣戒犯缘
后有
妄语两分
兴化打中
僧伽
俱利窟
客尘
二谛(twi-satyas)
节制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天台六即佛义

法会中为何有红黄两种牌位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圣严法师《悟的定义》

以杂毒之善求生净土,是不可能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