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非学非无学法】 p0717 瑜伽六十六卷十七页云:云何非学非无学法?谓除先所说学无学法,所余预流,乃至阿罗汉...(人名)Dharmabodhi,沙门名。译曰法觉。见开元录六。...(地名)尸陀林之略称。...指散杂之念诵。为“正念诵”之对称。又作随意念诵、诸杂念诵、加用念诵。于密教修法时,行者不限本尊之一尊,而散杂...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之说,于睡眠时,心与心所法...(譬喻)楞严经一曰:如来青莲华眼。...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所以常说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术语)天台宗于形式上分释尊一代之教说为四种。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也。...(动物)又作狮子,梵语枲伽Siṁha,又曰僧伽彼,兽中之王也。经中以譬佛之勇猛。无量寿经上曰:人雄师子,神德无量...【有为法有三分齐】 p0554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六卷一页云:有为法有三分齐。谓时、色、名。时之极少,谓一剎那...独觉的行人,但能自度,无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众生,因此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佛果,故曰舍悲障。...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印光大师校印本)...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 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当然首先引起了我的痛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还能来共同修...
「药师灌顶真言」是出自《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药师灌顶真言,在这里我们讲最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
苦谛 即三界六道之苦报。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苦以逼迫为义。《华严经》云:苦圣谛,...
问: 我和对象分手才二十天,这几天我一直很痛苦,放不下,天天想联系他,总想着再和好,但是现实情况和好的几率不...
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问: 《印祖文钞》里我似乎记得念佛要念得心佛不二、心佛两忘。如何理解心佛两忘的忘,还有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请...
歌舞倡伎,是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之对于娱乐,是不能缺少的,人类自初民开始,便有简单的歌唱与舞蹈,因为娱乐是...
无漏〔《神僧传》卷第八〕
【历代名僧辞典】
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次子也。少附海舰达于中华。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雷电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动。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闵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盘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间预相寻遗骸可矣。漏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漏限满获应。群僧语之曰。观师化缘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师所知乎。漏意其贤圣之言必无唐发。如是却回。临行谓漏曰。逢兰即住。所还之路山名兰。乃马前记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无何安史兵乱。肃宗训兵灵武。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翼日以梦中事问左右。或对曰。有沙门行迹不群居于此山。恒诵此佛号。召至。帝视之曰。真梦中人也。及旋置之内寺供养。累上表章愿还旧隐。帝心眷重。未遂归山。俄云示灭焉。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形不及地者数尺。阍吏上奏。帝乘步辇亲临其所。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实时依可。遣中使监护送导。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县。因置廨署。谓之下院。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
上篇:鉴真〔《神僧传》卷第八〕 | 下篇:不空〔《神僧传》卷第八〕 |
为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指分析色声香味触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之实色而令至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
非学非无学法
达磨菩提
尸林
散念诵
梦幻
青莲华眼
龙神八部
化仪四教
师子
有为法有三分齐
独觉舍悲障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经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药师灌顶真言的功德

略说四谛--苦集灭道

分手后仍放不下他,该怎么办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爱桩不拔难生净土
如何理解念佛要念得「心佛两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