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熟因】 p1114

如菩萨八种异熟因中说。

二解如摄受中说。

三解俱舍论六卷十一页云:第六异熟因相云何?颂曰: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论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何缘无漏不招异熟?无爱润故。如贞实种、无水润沃。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异熟。余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贞实种、水所沃润。异熟因义、如何可了?为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为异熟即因,名异熟因?义兼两释,斯有何过。若异熟之因、名异熟因;圣教不应言异熟生眼?若异熟即因名异熟因;圣教不应言业之异熟?两释俱通。已如前辩。所言异熟,其义云何?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等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熟果不应余因所得。果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相续转变差别,其体得生。二、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非彼俱有相应二因所生果体、要由相续转变差别,方乃得生。由取果时,即与果故。又非能作同类遍行三因之果、亦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由善恶等、穷生死边,果数数生,时无限故。由此但应作如是释:变异而熟,是异熟义。不应但异,简别余因。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身业语业、及彼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于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无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初静虑善有表业,及彼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非等引善心心所,及彼生等。有时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是等引心心所法,并随转色,及彼生等。无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灭尽等至,及彼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一切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有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若感触处;应知亦尔。若感身处;定感三处。谓身触法。感色、香、味、应知亦尔。若感眼处、定感四处。谓感眼处、及身诸法。感耳鼻舌、应知亦尔。有业、能感或五或六或七或八或九或十或十一处。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少或多。种果少者,如谷麦等。种果多者,如莲石榴诺瞿陀等。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无三世业、一世异熟。勿设劬劳,果减因故。有一念业、多念异熟。无多念业、一念异熟。此中所以,如上应知。然异熟果、无与业俱。非造业时、即受果故。亦非无间。由次剎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又异熟因、感异类果,必待相续,方能办故。

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一切不善,有漏善法,与自异熟为异熟因。

五解如大毗婆沙论十九卷九页至二十卷十七页广说。彼云:云何异熟因?答:诸心心所法、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心所法、与彼异熟为异熟因。此中诸心心所法者:谓一切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此言、亦摄彼随转色不相应行。与心心所、同一果故。异熟色者:谓色蕴。即眼等五根色香味触。心者:谓识蕴。即眼等六识。心所法者:谓三蕴。即受想思等。心不相应行者:谓行蕴。即命根众同分等。此显异熟因及异熟果、俱通五蕴。复次诸身语业、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身语业、与彼异熟、为异熟因。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不相应行、与彼异熟、为异熟因。是谓异熟因。又云:问:异熟因、以何为自性?答:一切不善善有漏法。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异熟因?异熟、是何义?答: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善不善因、以无记为果。果是熟义。如前已说。此异熟因、定通三世,有异熟果。

六解发智论一卷十一页云:云何异熟因?答:诸心心所法、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心所法、与彼异熟、为异熟因。复次诸身语业、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身语业、与彼异熟、为异熟因。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不相应行、与彼异熟、为异熟因。是谓异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