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vyañjana。音译便膳那。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字,为名与句之所依。据俱舍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五载,文为字(梵 aksara,音译恶刹罗)之同义词,具有“能彰显”之义,或显名、句,或显义。即[袌-包+可](a)、阿(ā)、壹(i)、伊(ī)等字称为文,其体无诠表,但为名、句二者所依,摄于不相应行,与我国之书法文字不同。乃为彰显本有之[袌-包+可]、阿等字而制作纸上书分,非为彰显纸上书分之文字而制作诸字,故诸字非为书分之名。

文有三种,说一字时称为“文”,说二字时称为“文身”,说三字或四字则称“多文身”。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文别有自体,经部及唯识家则认为文仅为名、句之所依,故离声即别无自体,而视其为分位假立之法。[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参阅“名”2254) p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