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画像、绘像。即将佛及菩萨等形像绘于壁面、纸绢上,或刺绣于[叠*毛]布之上。可作为本尊以供养礼拜,或作为传说、教义之图解。佛画与佛像之起源被视为同时,经典之记载亦不少。大宝积经卷八十九(大一一·五一二下):“尔时有一比丘,于白[叠*毛]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

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载,佛陀尝允许于祇洹精舍之诸堂画诸种变相,并于瞻病堂画如来亲自看病之相。又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等载,谓北印度那竭国之南及中印度前正觉山之石窟有佛之肖像(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谓那竭国之佛肖像为佛所留)。巴利文大史(Mahāvajsa, 30)谓,锡兰国王木叉伽摩尼(Dutthagāmanī)于其所建之遗骨堂,命人描绘佛传及本生谭。

现存遗品除传于西藏、尼泊尔等梵夹佛菩萨像之外,另于阿旃多(梵 Ajanta)、悉耆利耶(巴 Sīgiriya)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笈多王朝所制作,然迄今仅剩余残迹。西域之佛画制作亦兴盛,近年从阿富汗之巴米羊(Bamian)、土耳其斯坦之吐木斯库(Tumsuq)、高昌(Chotscho)、米瑞(Miran)等石窟及废址发现甚多,尤以米瑞出土之六比丘壁画断片,系三世纪顷之作品,为现存之最古遗品。

密教兴起后,曼荼罗及诸佛、菩萨、诸天等图画流行,如大日经具缘品载有大悲胎藏曼荼罗画像坛法、金刚顶经载有金刚界曼荼罗画像法等。又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大一九·三七五下):“先须画像,择取吉善好月时日,晨朝起画。好月者,正、二、三、四、五、六、七、十二月等,此为最上好月;好日者,日月蚀时及地动时、鬼宿日,此为上好胜日,或取白月十五日,或取二十三日等。已择取日月时节,唤画师沐浴,与三昧耶戒,或与三昧耶灌顶,每出入洗浴换衣,食三白食,不杂秽食等,亦不还价,其画物白毡,或好细布、绢等物中,如法画之。”由此可知画法之一斑。

我国佛画于古时已流行,如佛祖统纪卷三十六载,东晋太宁元年(323),明帝于大内乐贤堂绘释迦佛像,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苻坚遣使至外国,送金缕绣像及织成像各一张。至宋、齐以后,雕像盛行,织刺绣像亦流行。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条(大五一·一○○○上):“绣珠像三躯,织成五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北齐以后阿弥陀五十菩萨像之绘像甚流行,现敦煌出土之壁画,存有净土变相之图。

日本于崇峻元年(588),百济之画工白加等前往朝贡,佛画始流行。至平安朝,空海等传入密教,金胎两部曼荼罗之图画流行,其后复有九品来迎图之流行。

佛画以所画之材料分类,可分为壁画、扉绘、柱绘、天井绘、纸绢画、绣像、织成像、结珠像、锦像、障子画等;以画题之分类有一尊像、三尊像、群像、变相及曼荼罗等,种类繁多。[般舟三昧经卷上四事品、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下、十诵律卷五十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Le Coq: Die Buddhistische Spätantike in Mittelasien,vol. II] p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