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drstāntādhāsa。因明用语。为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错误之譬喻。可大别为似同法喻、似异法喻二类。似同法喻又分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所谓“不成”,系指同品上无所成就,即无同品或非同品之意。其中(一)(二)(三)为同喻依之过失,(四)(五)为同喻体之过失。似异法喻亦分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所谓“不遣”系指未将同品遣去,即有同品或是同品之意。(一)(二)(三)为异喻依之过失,(四)(五)为异喻体之过失。[因明正理门论](参阅“同喻”2249、“异喻”5156) p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