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别生抄、抄本、别抄经典。即抄撮经中之章品,并前后杂糅而自成一经者,称为抄经,与“抄译经”不同,然极易混淆;抄译经乃自大部梵典中别行抄出而重新翻译之经典,属于一种重译本。抄译之风气古来即有,然其始意并非割断文句以成一经,而系古人以广译为难,故撮举义要,省文略说,缩写梵本。如梁代僧祐所撰之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列举抄经五部十一卷,即外国所抄后汉安世高所译大道地经二卷、外国高明者所撰后汉竺朔佛译道行经一卷、吴之支谦译孛抄经一卷、西晋卫士度略出之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东晋昙摩蜱所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等,均系缩写梵本而成者。

然后人不察其意,肆意抄撮,或棋散众品,或瓜剖正文,而将已完成汉译之经典,任意摘出章节,另附别名流行,遂使圣言离本而学者逐末。如出三藏记集卷五新集抄经录列举南齐竟陵文宣王所抄之抄华严经十四卷、抄方等大集经十二卷、东晋慧远抄出之般若经问论集二十卷等,凡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皆属此类,几与伪经无异。又于新集疑经伪撰杂录中,举出刘宋慧简抄撰之灌顶经、南齐法愿抄集之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一卷等,凡四部八卷,亦属之。

抄经之经题,有于原经中即有小经之经名者,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六度集经等之别抄小经,大多直接采用原经经题;亦有原经中无小经经名,而由抄录人另行附加者。又抄经大多照原文抄录,然亦有任意订正字句,或改变原本之体裁型态,而仅留其经意者。此类情形,加上抄经时多不录署译人之名,致使后代学人耳目混淆,每视之为一部独立之“失译经典”或“伪疑经典”。抄经之流行,止于隋代开皇末年。其后因经典开始编成大藏经,原经一经刊录,自无再抄录之必要。

于历代之各经录中,出三藏记集虽堪称个中佳构,然其书并未将别抄经典作严密之审查以简别之,至隋代法经编众经目录,始严加区别原经本与别行抄出之经,并加以对照检讨,另立一部门。其勘定之结果,共计有六八二部大小乘经律论之抄经目录,后代经录中之抄经目录或依准之,或略加勘正删补。

此外,诸经录中亦各有抄经之记载,其中有将出三藏记集所列诸部抄经配属于别生、伪妄、疑伪诸科者。大唐内典录卷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则不另立抄经录,而将文宣王等之抄经,分别编入疑伪经论录、伪妄乱真录中。[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法经录卷六、彦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八、佛书解说大辞典佛典总论第二部第三章(小野玄妙)] p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