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佛教所说之恩,可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面。积极的恩,即心存恩念,此为修行佛道之根本要素。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举父母之恩、国王之恩、众生之恩、三宝之恩等四恩,为吾人所必须常思常念者;其中,尤言孝养父母之功德与供养佛相等。此外,如来以大愿力救度众生之恩德亦须思之、感之。消极的恩,例如亲子、夫妇之恩爱,常妨碍佛道之修行,故必须斩断。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载,僧侣于出家得度时,有一偈云(大五三·四四八中):“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我国与日本皆重视恩之思想,而印度佛教则不甚强调,如于“人施设论”(巴 Puggala-paññatti)一书中言及世间值得重视与赞美之人有二类,一为施恩者,另一为知恩而又感恩者。“知恩者”,其巴利文原语为 kataññū,直译之,则为能感知他人恩惠之人。汉字中恩字,即“因”与“心”所构成,其意与原语之意可谓不谋而合,故亦可谓无论何事,举凡促成今日状态之一切原因,皆须常存心内,深刻思念。[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参阅“四恩”1747) p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