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caksus。司视觉之感觉器官,或指视觉性之认识机能。关于眼之分类,有诸种说法:

(一)三眼: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列举:(一)肉眼,祇能见无障碍、显露之有形物质(色)。(二)天眼,除显露无障之可见诸物外,即使被障碍不显露之可视物质(色),亦能看见。(三)慧眼,又作圣慧眼,能透视物质、精神性之一切道理。

(二)五眼: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更列举五眼,即:(一)肉眼,凡遇有障碍之物质,肉眼即不得透视。(二)天眼,能见因缘形成之诸假象,但不见实相。(三)慧眼,能见空理,然于他人并无利益之处。(四)法眼,能令他人至菩提,但不知有方便道。(五)佛眼,能知见所有一切。据大乘义章卷二十末载,凡夫具足肉眼、天眼。二乘修观法,由证入悟境而言,具足法眼、肉眼、天眼三眼;若由悟之作用而言,则具足慧眼、肉眼、天眼三眼。菩萨由入菩提而言,具足慧眼、肉眼、天眼三眼;若由菩提之作用而言,则具足法眼、肉眼、天眼三眼。佛则具足五眼。准此,依五眼之次第则分别指凡夫、天人、二乘、菩萨、佛之眼。

天台宗认为因位菩萨具足前四眼,至果位(觉位)方得佛眼。但关于五眼之意义,在藏通别圆四教中各有异解。在密教,由平等立场说五眼相等,但特重佛眼,而加以人格化成为佛眼尊。

此外,亦有十眼之说。即:肉眼、天眼、慧眼(圣慧眼)、法眼、佛眼(佛正觉眼)、智眼(智慧眼)、明眼(光明眼)、出生死眼(导利眼)、无碍眼(无为眼)、普眼(一切智眼)。瑜伽师地论卷三,由二眼、三眼,增数至十一眼。大毗婆沙论卷十三载二眼:(一)异熟生眼,依过去因所感之眼。(二)长养眼,防护长养前之异熟眼者。 p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