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pratipaksa。原意为否定、遮遣。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欲断除“修所断”之烦恼,有四种对治之道,可顺次配于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四道。即:(一)厌患对治,又作厌坏对治,首先深厌欲界生死之苦与烦恼惑业之集。(二)断对治,其次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断除烦恼。(三)持对治,再次保持择灭(以真智之拣择力来断灭烦恼)之得,令其不失。(四)远分对治,再观四谛之理,以更远离前所断之烦恼。

大智度论卷一所载四悉檀之第三对治悉檀,详述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思惟慈心对治瞋恚,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之法。十地经论卷四举出三种远离十恶之法,其第二种称为“对治离”,即以慈心、布施等善法对治杀、盗等恶法。又摩诃止观卷五上所说十乘观法中,其第七种为“对治助开”之法,乃以助道对治障道。此外,有关各种对治之先后次第、能断之道与所断之惑两者间之相应关系等,诸经论所说略有出入,大小乘亦各有异说,然大抵不外以“以无漏智对治烦恼”为其要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一、辩中边论卷中辩修对治品、大乘起信论、大乘庄严经论卷四、十地经论卷一、法华经玄义卷一下](参阅“四种对治”1819) p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