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pramuditā-bhū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瞋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瞋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瞋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 p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