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梵语》,十卷,撰者不详。这部书是唐代从中国流传于日本。考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著录有此书,未记撰者。延历寺真源《悉昙目录》就是梁代庄严寺宝唱撰,慈觉(即圆仁)请来。今收在《大正藏经》第五十四卷中。

  今勘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十《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载有梁宝唱撰《出要律仪》二十卷,并《翻梵言》三卷。又载有陈真谛撰《众经通序》二卷,《翻梵言》七卷。检现存本《翻梵语》卷三,《迦絺那衣法》第十八,收载有律中迦絺那衣法、衣法、钵法、尼师檀法、结界法、解界法、三灭法、四羯磨法、悔僧残法等门类有关的名相,其解释方法也以旧译持律者、声论者的说法当之。又举梁言云云,这些和它的前后各章的体例都不同。另外还保留着宝唱的《出要律仪》卷八、九、十字样。可见这一部分可能出于宝唱的三卷《翻梵言》部分。至于其余部分,则博采各种经律论中的名相,其主要解释方法,是在梵语的音译下面译注相当的音义(如“那伽”条下,译注曰“龙也”)。当另有来源,或即出自唐初所传真谛撰的七卷《翻梵言》,也未可知。总之,这部书在唐代传入日本时,已是一种经过重加编纂的本子,而撰者也难考定了。

  本书为类书体。系摘抄《华严》、《法华》、《阿含》诸经、诸律以及《大智度论》等论著的重要名相,加以分类排列。所收单语约四千七百个,引经二百二十余部,律九部,论十部,中国撰述四部(《集三乘名数》、《出要律仪》、《外国传》、《历国传》)。共分七十三类:佛号第一,佛名第二,佛功德名第三,法名第四,外道法名第五,杂法名第六(以上第一卷),菩萨名第七,菩萨住地名第八,菩萨观行名第九,辟支佛名第十,比丘名第十一(以上第二卷),比丘尼名第十二,沙弥名第十三,沙弥尼名第十四,声闻德行名第十五,杂观行名第十六,罪障名第十七,迦絺那衣法第十八(以上第三卷),婆罗门名第十九,刹利名第二十(以上第四卷),优婆塞名第二十一,优婆夷名第二十二,仙人名第二十三,外道名第二十四,大臣名第二十五,长者名第二十六,居士名第二十七,夫人名第二十八,女人名第二十九(以上第五卷),杂人名第三十,杂姓名第三十一(以上第六卷),神名第三十二,鬼名第三十三,龙名第三十四,名第三十五,马名第三十六,杂狞名第三十七,鸟名第三十八,鱼名第三十九,虫名第四十,地狱名第四十一(以上第七卷),世界名第四十二,国土名第四十三,城名第四十四,邑名第四十五,聚落名第四十六,村名第四十七,寺舍名第四十八,堂舍名第四十九,处所名第五十(以上第八卷),山名第五十一,河名第五十二,江名第五十三,池名第五十四,洲名第五十五,地名第五十六,水名第五十七,火名第五十八,风名第五十九,薗名第六十,林名第六十一,树名第六十二(以上第九卷),草名第六十三,香名第六十四,花名第六十五,果名第六十六,衣服名第六十七,药名第六十八,饮食名第六十九,藏名第七十,宝名第七十一,时节名第七十二,数名第七十三(以上第十卷)。

  关于梵语的汉文音译,开始于东汉之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世高所译诸经,对音译梵语曾开始加以注释。同时昙果共康孟详所译诸经,和他以后吴支谶,西晋竺法护、安法钦、法炬,东晋法显,齐昙景,姚秦鸠摩罗什等所译经典,也往往有音译注释,在这些音译注释基础上,很早就有《道行品诸经梵音解》一书之作(见《内典录》卷一)。本书是由这一体裁加以扩展而撰集的。它对一些名相的音译,间有订正,注明“应云”某某;其下即载译义 “译曰”某某。其中所引的典籍,现在有些已成佚本,特别是智猛的《外国传》和昙无竭的《历国传》,此书保存了其中一些有关方域风土的名词,可藉以考见他们当时实际的行程,是有相当价值的。

  (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