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堕法处色、法处色。乃唯识宗所立十一色法之第十一。指意识所攀缘的法处所摄之色法。唯识宗将一切诸法概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其中之色法,广义而言,为所有物质存在之总称,具有变坏、质碍之性质。色法又可分为十一类,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法处所摄色。法处之“处”,为生长、养育之义,意指能长养吾人之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攀缘者,共分为十二种,称为十二处,亦即上记所说之五根加上第六根意根,五境加上第六境法境。法境即是法处,乃十二处之一,惟“法境”系强调其乃“意根”(主观作用)之客观对境,而“法处”则着重说明其与其他之十一处共为长养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攀缘者。于一切色法中,凡摄属于法处者,即称为法处所摄色。

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法苑义林章卷五末等所载,法处所摄色又可细分为五种,即:(一)极略色,亦即极微之色法;乃分析色声香味触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地水火风等四大种,举凡一切具有质碍性之实色而令至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二)极迥色,又作自碍色;即分析空界色、明、暗等不具质碍性之显色而令至极微。(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乃依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而生于身内之无形色法,为一种不能表现于外之现象,例如由持戒所引起的一种防非止恶之精神作用;由于被视为是身内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故列入色法。(四)遍计所起色,意识缘五根、五境,产生周遍计度、虚妄分别之作用,而在心内所变现之影像色法,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等,皆摄于此色法中;此类色法,仅具有影像而并无所依托之自体本质。(五)定自在所生色,又作定所生色、定所引色、胜定果色、定果色、自在所生色;即指由禅定力所变现之色声香味等境;此类色法系以胜定力于一切色变现自在,故称定自在所生色。又此类色法通于凡圣所变,然凡圣所变现者有假实之别,若由凡夫之禅定力所变现者,为假色,不能实用;若由八地以上之圣者,凭威德之胜定力,能变现为可实用之实在色法,例如变土砂而成金银鱼米,可令有情众生受用之。

又以大乘唯识之看法而言,上记五色中,前四色均属假色,惟第五色通于假实,而以圣者所变现者为实色,此盖以圣者之威德胜定乃为一种无漏定,由无漏定所变现之色法即为实色;然若以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等之观点而言,则如极略色、极迥色,乃至受所引色等,皆为具有实体之实色。[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三十七、顺正理论卷三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p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