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寺院法会时所用金属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用于僧家与巫觋等之间,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系于退兵或舞蹈完毕退场时所鸣击者,状如火熨斗,有柄,互相撞击则发出“铙铙”之声,故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之样式全异,然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铜钵子、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据律书乐图载,铜钹子源自西域,无柄,以皮为纽,符合节拍以相击,夷乐多用之。又据通典之记载,出于西戎、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者,亦有大至数尺者。中亚贝沙克鲁克(Bäzäklik)出土之壁画、敦煌出土之净土变相,及日本当麻曼陀罗虚空会、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均有此乐器之图像。又“铙钹”之名,恐因铜铙与铜钹形状之类似,致混同并称,而流传至今。

于佛教,除法会时鸣击铙钹外,凡出班上香、藏殿祝赞转轮、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亦皆鸣击。[佛本行集经卷十四、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铙钹条、大宋僧史略卷下结社法集条、禅林象器笺呗器门]p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