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云:“牒,达协切,音叠。《说文》:‘札也。’《广韵》:‘书板曰牒。’又《增韵》:‘官府移文谓之牒。’”

忠曰:“祠部给度牒,故度牒称祠部牒。”

《释氏要览》云:“祠部牒,自尚书省祠部司出,故称祠部。”

《编年通论》云:“天宝五年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今谓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僧史略》云:“案《会要》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属司宾。’知天后前系司宾也,此乃隶祠部之始也。义取其善攘恶,福解灾之谓也。”又云:“案《续会要》:‘天宝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给牒,自玄宗朝始也。”

忠曰:“往时依试经得度,鬻祠部牒,起于后代。”

《困学纪闻》云:“治平末年,始鬻度牒。考之唐史,肃宗时,裴冕建言: 度僧、道士,收赀济军兴。此鬻牒之始也。”又见后〈供帐〉处。又按《淮南子》:“齐桓公欲征伐,甲兵不足,乃令轻罪者赎以金刀,讼不胜者出一束箭。”依此,收赀济军兴亦有所本。

《容斋三笔》云:“唐末帝后唐潞王清泰二年二月,功德使奏:每年诞节,诸州府奏,荐僧道:其僧尼欲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道士,经法科、讲论科、文章应制科、表白科、声赞科、焚修科,以试其能否从之。此事见《旧五代史记》,不知曾行与否,至何时而罢也。盖是时犹未鬻卖祠部度牒耳。周世宗废并寺院,有诏约束云:男年十五以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五百纸;女年十三以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两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三处只委判官,逐处闻奏,候敕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其防禁之详如此,非若今时只纳钱于官便可出家也。念经、读经之异,疑为背诵与对本云。”忠曰:“鬻度牒自唐肃宗,洪迈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