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经广说锡义,今略之。是杖有三錞,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瞋癡云云。复有四股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云云。通中高五,用断五道苦恼,修五根云云。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云云。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云云。通錞鉆八,用念八正道云云。或有二股,或有四股,环数无别,但我今用四股十二环。二股者,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音释:錞,徒对切,铜鐏也。

彼经更有持锡杖二十五事,并说表相功德。

《毗奈耶杂事》曰:“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狗便出吠,用锡杖打。佛言:‘不应以杖打狗,应举怖之。’时有恶狗,怖时瞋剧。佛言:‘取一抄饭,掷地令食。’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南海寄归传》云:“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任情称就。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二股,铁棬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眉 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匾,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上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令涩,非本制也。”

忠曰:“义净说,似未读《锡杖经》也。”

《释氏要览》云:“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十诵》云声杖。《三千威仪经》云:‘持锡不得入众,日中后不得复持,日中即午。不得担于肩上。’《五百问》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

忠曰:“《要览》云:‘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止此’按《锡杖经》无六环说,但言二股、四股,环数无别,学者须知。”

《四分律》云:“诸比丘道行,见蛇 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摇。’”

已下略录事缘。

《唐高僧传·僧稠传》云:“稠诣怀州西王屋山修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巖,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六祖法宝坛经》云:“永嘉玄觉禅师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详如彼。

《传灯录·章敬恽禅师章》云:“有一僧来绕师三匝 ,振锡而立,师曰:‘是!是!’其僧又到南泉,亦绕南泉三匝,振锡而立,南泉云:‘不是!不是!此是风力所转,始终成坏。’僧云:‘章敬道是,和尚为什么道不是?’南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碧巖》、《统要》等,僧 为麻谷。

《传灯录·五台隐峰禅师邓氏章》云:“师以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元和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斗心顿息。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刚窟前示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