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论》,一称《华严原人论》,一卷,唐宗密撰。此论依《华严》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卷首有宗密的自序,总叙造论的本意及全论的大旨,认为万物都有本源,人为最灵,更应知自身所从来,但儒、道二家只知近的是祖、父传体相续受身,远的是混沌一气分为阴阳而有三才、万物;又佛教中也有说是前生造业受报得到人身乃至业、惑展转以及阿赖耶识为身的本源,这都只是权教之说,未明实义。今依内外教理,推穷万法,从浅至深,会偏令圆,所以叫作原人。论文共四篇:第一斥迷执,非难儒、道二教的“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或是自然生、或从元气生)”说。第二斥偏浅,非难佛教中的人天教的“业为身本”说,和声闻乘教的 “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说,以及大乘法相教的“唯识所变,识为身本”说,大乘破相教的“身元是空,空即是本”说。第三直显真源,依一乘显性教--即《华严经》,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此本觉真心即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所以一切有情本来是佛。第四会通本末,把以前所非难的儒、道二教、人天教、声闻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会归一源,认为都是一乘显性教的方便说。
此论的卷首,除自序外,有裴休序,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注疏有宗密的自注及宋净源的《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元圆觉的《华严原人论解》三卷,明杨嘉祚删合的《华严原人论合解》二卷等,现均存。
(黄忏华)
佛教词典 > 中国佛教 > 正文
【别解脱律仪与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差别】 p0690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卷一页云:彼说别解脱戒,惟于现在有情数蕴界...(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指离弃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叫放下。...【非所应修法】 p0716 品类足论六卷八页云:非所应修法云何?谓不善无记法,及择灭。...【等流】 等者等同之义;流者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简单的说,果同于因称等流。《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无色系】 p1047 显扬五卷十七页云:问:何义,几种,是无色系?答:已得无色对治;若住彼定,若生于彼;未得上地...【天人师】 p0370 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页云:天人师者:由彼天人、解甚深义,勤修正行,有力能故。 二解 如如来十号中...(术语)观见法之正智也。游心法界记曰:观者观智。...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汝不污比丘尼耶?僧祇律云,谓白衣时污净戒尼梵行。”(随机羯磨卷上·二三·五)...梵语 bali 之音译。意译作施食、祭祀、祭食。于密教中,为“施与一切食法印”之印契名。结此印契时,口诵“唵 毗梨...(术语)阿弥陀佛也。具广大集会之德,故有此名。十方众生往生集于极乐,其法会盛大,全为弥陀之德故也。...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大佛顶首楞严咒...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汝兄立田,天姿甚好,惜其未学。然已大半辈子过了,无可成就,只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彼妄想甚大,欲一年两年修行...作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对于子女,应当善尽抚养的教育之责;子女对于父母应该孝顺忠实,不得浪费父母的财...
在弘一法师诸多开示、论述中,提及净土法门的很多,无论是劝发愿往生净土还是劝念佛,无不殷切。本篇集合重要段落,...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者一起前往波婆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阿难随即严整衣钵,...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
净土宗是比较特别的法门。我们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地慢慢地,点点滴滴,把烦恼跟业力给消灭了,然后...
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三...
求福报的因与缘 其实我们怎样求福报,大家要知道。 有些人说:哦,很简单。有个上师过来,有个活佛过来,我去求一个...
原人论
【中国佛教】
上篇:景德传灯录 | 下篇:禅源诸诠集都序 |
【四种语失】 p0427 瑜伽十四卷十三页云:又略有四种语失:一、不实,二、乖离,三、毁德,四、无义。与此相违,当...
别解脱律仪与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差别
常寂
放下
非所应修法
等流
无色系
天人师
观智
污比丘尼
皤唎
广大会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欲报父母恩,应当一心念佛,代父母忏悔业障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弘一大师劝念佛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何谓「四种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