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leijing
佛教术语。识所变现的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的总称,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见分”、“相分”是同种还是别种所作的一个总结。印度唯识论者主张识有“见”、“相”二分。如一张目而陡然了别案上笔砚等影像,则笔砚等影像为相分,了别笔砚等影像的功能为见分。见分为能缘所觉,相分为所缘所觉。见分是能别,相分是所别。见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见分而生,同为识变,因作用不同而分为“能”、“所”,即一个识体有此两种功能。但对见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种(同一潜在功能)还是别种(不同潜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张,概括起来,约有四说:一是主张见分、相分及本质尘(物之自体)三法皆同种;二是主张相分、见分、本质尘三法二种生,见分别种,相分与本质尘同种;三是主张各识之见分、相分两法同种生;四是主张两法无论何时皆属别种。玄奘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不同性质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类境说,他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1、性境(实境)。具足五义:一为有实用,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故有实用。用者体义,有实用,犹云有实体;二为自种生;三为仗质;四为现量(感觉)所证;五为性与系(界系)不随心,故名性境。玄奘认为性境“相”、“见”别种,如缘根身、器界,托本质尘而缘,相分与见分不同种。性境不是随心计计度而起,所以说为“性境不随心”,它三性(善、恶、无记)不定。如实五尘(色、声、香、味、触)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通善、恶、无记三性。
2、独影境(幻觉)。“相”、“见”同种。如意识缘龟毛、兔角、空华、石女等,不托本质而缘,故相分与见分同种。独影境虽然也有相分,但此相为见分之遍计所执相,所以说“独影唯从见”。善、恶、无记三性也是同种。
3、带质境(错觉)。虽随心生,而必仗本质,虽带本质又与本质不符。如冥冥夜行,认绳作蛇,称带质境。仗本质生,带似本质,故通于“本”;由情而起,自变相生,又通于“情”,所以说“带质通情本”。此境异于纯仗质而不随情的性境,又不同于只随情而不仗质的独影境,一分与“质”同种,一分与“见”同种。两头(见、质)烁起,因而名为带质境。带质境判性不定,若从见说,是有覆无记性,若从质说,是无覆从记性。(虞愚)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凡一二八卷。又作百卷钞、小野百卷钞、净土院钞。为日本真言宗僧觉禅所著。本书共分诸佛部、佛顶部、诸经部、观音部...(人名)舍卫国长者生一子,身体金色,字曰金天。此儿福德,生日家中出一井水,井中复出种种珍宝。儿长大。容貌无比...乃盛花之器具。又作华祴。于印度,供养高贵之人时,用以盛花而捧之。又据玄应音义卷八、窥基之阿弥陀经疏、智圆之阿...(物名)又名贤瓶,善瓶,吉祥瓶,如意瓶等。人若祈天神而感得此瓶,则所须如意自瓶中出云。智度论十三曰:持戒之人...亦名:使尼浣故衣戒犯相、浣故衣戒犯相 子题:故衣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若非亲式叉尼、沙...【七种贤圣】 p0057 显扬三卷十页云:论曰:补特伽罗,当知多种。今最初释七种贤圣。谓随信行等七。广说如经。...(名数)谓四波罗夷也。显密各异其戒相。...梵语 navagraha。指九种照耀之天体。又称九执。乃随逐日时而不相离,具有执持之义,故称九执。系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修行之因缘由来。如六祖坛经中记载慧能之行历传记部分,称为行由章或行由品。 p2554...(751~834)唐代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应供养火】 p1399 集异门论五卷四页云:应供养火云何?答:真沙门婆罗门,是诸施主所应供养。如世尊为高直身形婆...大悲咒修持仪轨...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普贤行愿品...
接手书,备悉。汝所附问之事,实为贵地沐佛法之渐。 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今生有幸,我们闻到了释迦的遗教,听闻到念佛法门,又去了解到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十劫以来无量劫以来都忆念着我这个...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总共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回顾中国佛教的历史,我们可以发觉,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大...
接着看第二段的申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庙,如履冰临深,睹形像经教,必慑然加敬。 既然知道前面这些...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凭彼土抗禅师检校。抗乃...或许诸位老师、同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学校请了一位和尚来讲学思历程,而不是讲念经、超度,或是鬼神世界的事?我个...印祖说,所遗憾的是自己的色力衰弱,身体不好,力量不够,修行呢,很难勇猛。这些都是谦虚的话,印祖的修行非常精进...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太子日渐成长,阿私陀仙人曾预言,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
三类境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三科 | 下篇: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
(1595~1652)明代临济宗僧。合州(四川合川)人,俗姓蔡。字林野,世称林野通奇禅师。师生而澄静,不喜肉食。少即...
觉禅钞
金天童子
衣祴
德瓶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犯相
七种贤圣
四根本重罪
九曜
行由
药山惟俨
应供养火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不伤虫蚁、使虫蚁远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时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感应故事
圣严法师的学思历程
大安法师:信愿坚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