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路经此地说法。据藏文资料,最初创建该寺的是阿育王。4世纪游历印度的法显在《佛国记》中只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槃塔,没有提到寺院。而7世纪游学印度的玄奘、义净又称曾在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据玄奘记述,该寺原由帝日王创建,后经觉护王、如来王、幼日王、金刚王等陆续扩建。现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该寺是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一世(约414~455在位)创建的。最初是印度教庙宇。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称作“宝海”、“宝增”、“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中央是一座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大殿。东边是僧房,洞室面向广院,室内有供休息的石床和安置佛像、经书的石龛,院内有井。西边是佛塔,佛殿。西南有一大塔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以及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方广锠)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术语)十二合掌之第十、译曰横拄指合掌。大日经疏十三曰:仰二手掌令二手中指头相接而仰之,名啼哩曳合掌,此名横...(术语)Vinayapiṭaka,新云毗奈耶藏。旧云毗尼藏。三藏之一,摄称如来所说之戒律经典。藏者包藏之义。此经典中包...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萨婆多,三衣虽不受持,过日无离衣罪。有坏威仪、缺衣二罪。不同善见。若本说净,今作三衣,...亦名:设礼仪式 子题:上礼、五体投地、下礼、中礼、五轮、五体、合掌、手承足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智论,礼法有...又作表色。受戒时,表之于身、口之作业,称为作戒;反之,领纳于身内之业体,则称无作戒,或称无教。[四分律删繁补...即人空、法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p0470 此卽四念住也。瑜伽十四卷七页云: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四种。谓有四法,能...亦名:非时现前得施法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非时现前者,施主召僧至宅;就寺设供;数人多少,随物而施。律云,造...(术语)五住地之烦恼,能含摄一切之烦恼,故名为藏,又能藏如来之法身,故名为藏。胜鬘经曰: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忆念】 p1389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言忆念者,于所观察一切法义,能不忘失;于久所作久所说中,能正随念。...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我追随了一个大众很少了解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鄙视名利之欲,他们穿着复古的服装走在现代的人群里,他们多数是青年...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识都不与外界接触,不受外境的影响、干扰。而在他们的内心世...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
学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诸法相状。 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日前,《时代》2005年度风云人物正式揭晓,比尔盖茨夫妇由于在2005年捐出了高达60亿美元的善款,刷新了人类史上捐款...
如果命中没有,而挖空心思勉强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好事。 命中没有,而勉强得到,就只会有侮辱,没有荣耀;最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诸行无常。这是无常概念的建立。 一、诸行无常 行者,造作迁流义。此中言「诸行」者,泛指一切有...
那烂陀寺(Nalanda)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妙应寺白塔 | 下篇:南华寺 |
因迷情而没于非理之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参阅“迷情”4332) p4...
啼哩曳
毗尼藏
三衣不受转净
礼法有三
作戒
人法二空
法宝所立五时教
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檀越施非时现前得施法
烦恼藏
忆念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心灵的七个境界
明贤法师的修行因缘
圣严法师:不贪着禅定之乐

如是利益,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各宗要略——唯识宗
比尔盖茨:用慈善改变世界

挖空心思勉强得到,实际上不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