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云:‘名色开之为五阴。’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大乘广五蕴论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翻译名义云:‘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一、色蕴 有形质碍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名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也。但如论所云: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一、云何四大种 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二、云何四大所造色 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一、云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兹略不释。
二、云何色 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
三、云何声 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四、云何香 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
五、云何味 谓舌之境,甘、酸、碱、辛、苦、淡等。
六、云何触一分 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七、云何无表色等 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
二、受蕴 领纳所缘名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俱境既有违顺非违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之异也。名受蕴者,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也。但如论云:云何受蕴?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谓色之领纳也。
三、想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名想蕴者,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如论云: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
四、行蕴 迁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种,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名行蕴者,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但如论云: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一、云何余心法 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三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为善,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决定。
一、云何为触至嗔,兹略不释。
二、云何慢 慢有七种,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三、云何无明 谓于业果及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四、云何见 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一、云何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即于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
二、云何边执见 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
三、云何邪见 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
四、云何见取 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上为胜为极,染慧为性。
五、云何戒禁取 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
五、云何疑至伺,兹略不释。
二、云何心不相应行 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五、识蕴 了别所缘之境名识。名识蕴者,谓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如论云: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四大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蕴┤ │色(显色、形色、表色等)
│ │ │声(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恶香、平等香)
│ │味(甘、醋、碱、辛、苦、淡)
│ │触一分(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 └无表色等(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
│
│受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想蕴
│
│ ┌三遍行……触、作意、思
五蕴┤ │五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 │十一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
│ │ 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 │ ┌贪、嗔、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
│ ┌余心法┤六烦恼┤ 增上慢、卑慢、邪慢)
│ │ │ └无明、见(萨加耶见、边烛见、邪见、
│ │ │ 见取、戒禁取执疑
│行蕴┤ │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
│ │ │二十随烦恼┤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
│ │ │ └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 │ └四不决定……恶作、睡眠、寻、伺
│ └心不相应行……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
│ 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
└识蕴……六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染污意、阿赖耶识
佛教词典 > 佛学次第统编 > 正文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p1361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名诸外道我见违诤所生众苦?谓此正法毗奈耶外,所有...巴利语 abhidhamma-mātikā。为上座部佛教所采用的诸法分类之准则。南传佛教七大论书之一之法集(巴 Dhamma-savga...(人名)魏书释老志曰:统万平惠始到京师,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始自习禅,至于没世,称...亦名: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戒本疏行宗记、行宗记 子题:化分两学、制列二持、止业实乃行宗 行宗记·释疏序:“心随物...【独觉乘证得】 p1384 瑜伽六十四卷五页云:独觉乘证得者:谓略有三种。一、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二、先已得证...(名数)成实论所宗,观因成等三假法之浮虚空无也。...(天名)梵天之后妃也,佛法中之梵天,离欲清净,故无后妃,世间所崇奉之梵天有后妃。大日经疏二曰:梵天后,是世间...合十三种显色、十种形色、八种表色,共为三十一色。其中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空等十三...(术语)谓无我之真理。真如者以名常住之真理,今此真理为离我执之无我真体,故云我空真如。二乘证悟之真理,止此一...【四种妙陀罗尼】 p0455 瑜伽四十五卷十四页云: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600~677)唐代牛头宗僧。江苏曲阿人,俗姓华。智勇过人,身材魁梧。隋大业年间(605~616)为郎将,频立战功。四...雨宝陀罗尼...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 有通人...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
《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问:如何消灭嫉妒瞋恚? 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是不瞋的,跟瞋恚相对的。你自己见这个小动物,一个蚂蚁、一个...
东林寺前方丈果一上人(1922-1994) 我与东林寺的缘 一九八五年,我十五岁,随父母去九江市沙河镇的亲戚家参加婚礼...
作为具有正见的修行人,凡遇到任何是非,首先想到这是自己的错。遇到问题,很多人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
一九二三年,袁海观有一个二媳妇,年纪已经是五十多岁了,很有学问,她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她长子的媳妇要生孩...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而实在念到业尽情空,无念而念的时候,这四种念佛方法...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因为从佛教的根本情怀来讲,是为了自度,特别是度他,才是更加有价值的行持,但是度他需要有资本...
五蕴(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上篇:名色(二) | 下篇:十二入 |
Fojiao wenxue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论本母
白脚师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
独觉乘证得
三假浮虚观
梵天后
三十一色
我空真如
四种妙陀罗尼
智岩
【大藏经】【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大藏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禅修中的五种念头
梦参老和尚:关于嫉妒瞋恚与发财的问答

果一老和尚改变了我的一生

遇到任何是非,首先想到这是自己的错

至诚念名号,度一切苦厄
圣严法师:拜求观音菩萨的感应

西方三圣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