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疑伪经。假借佛说而伪造之经典,称为伪经;来历可疑而被怀疑为伪经者,则称为疑经。一般经录中常将二者合称为疑伪经或伪疑经。盖自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说之经典,蓄意混乱佛陀所说之教理。然今所谓伪经,则唯指中国、日本等模仿经论制作,并假托为译自西域胡本、印度梵箧之经文,或混入外来思想、参杂其他宗教,乃至民间信仰之经典,视之为由印度及西域传来之“真经”而摄入三藏中。

对疑经最初提出问题者乃为经录之编者,认为疑经会使真经紊乱,亦会令佛所说之真理晦涩,故将一切翻译经皆视为佛所说,非翻译经则贬为妄说,并视之为伪妄乱真。南朝梁代僧祐之出三藏记集卷五引述前秦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中之“疑经录”谓(大五五·三八中):“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熹事者,以沙标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

出三藏记集举出综理众经目录所列举之疑经,如宝如来经等,共二十六部三十卷,僧祐以本身所集辑作成新集疑经伪撰杂录,如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共二十部二十六卷,另加上僧法尼所诵出经入疑录,如宝顶经等,共四十四部,总计即有七十部疑伪经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所引众经别录举出疑经有十七部二十卷,同卷李廓之魏世众经目录揭出非真经六十二部、非真论四部、全非经愚人妄称经十一部;大唐内典录卷十历代所出疑伪论录揭出一八三部三三四卷;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之伪经目录列有二二八部四一九卷;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揭有十四部十九卷,同录伪妄乱真录有三九二部一○五五卷等。

疑伪经通常随时代而续增,在道安时原仅二十六部三十卷,至僧祐时则增为四十六部五十六卷,增加约二倍;隋代彦琮时又增为二○九部四九○卷;据唐代智升之记录,又倍增为四○六部一○七四卷。经录所传之卷数虽未必十分正确,但可作为计算疑伪经随时代增加之大致标准。又依智升开元录所传唐代疑伪经有四○六部,卷数超过一千卷,是值得注意的。以开元录为例,入藏经一○七六部五○四八卷,其与前述疑伪经数相比,则可得知当时大量疑伪经被制造出及流行之情形。隋唐时代被认为是中国佛教之全盛期,亦是疑伪经之盛行期。自研究之立场而言,势必追究有那些疑伪经,及为何有如此多之疑伪经等问题,凡此,皆为疑伪经研究之重要课题,亦是了解民间信仰之有效方法。但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将被判定为疑伪经者全部摈出大藏经之外,因此前述之四○六部一○七四卷不许入藏,故当时盛行民间之疑伪经至今大部分仅余名称,甚至散佚。虽然如此,现藏之中仍收录少数疑伪经。

然而近世以来,从敦煌发现大量之佛典,其中很多系已散佚之疑经。日本昭和初年,矢吹庆辉调查史坦因本及伯希和本,自其中选出重要疑经五十余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疑似部)。其后半世纪间疑经之研究遂有长足之进步。近年来研究疑经颇有成果者,首推牧田谛亮之“疑经研究”,其中收录未被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之疑经原典三十卷。此外,提倡大乘起信论为中国撰述说的望月信亨,将疑经分为有关道教及俗信者、有关护国及大乘戒菩萨修道阶位者、有关如来藏密教者、马鸣所造之大乘起信论,及假托马鸣龙树之诸论而论述者。牧田谛亮更考察撰述疑经之意图,而将疑伪经归纳为下列六类:(一)疑经乃为符合统治者之意而造,如武则天时之大云经等。(二)为批判统治者之施政,如仁王般若经、三阶教之经典像法决疑经、瑜伽法镜经等。(三)考虑符合我国传统五伦思想,如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须弥四域经、清净法行经等。(四)鼓吹特定之教义信仰,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后分、大通方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五)标示有现存特定个人之名,如高王观世音经、僧伽和尚入涅槃说六度经、劝善经等。(六)为疗病、祈福等类之迷信者,如四天王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说延寿命经、佛说七千佛神符经。其中,尤以第六类之疑经为最多。此外,亦有道教徒盗用佛经教义或章句而妄作者。

有关禅宗之疑经,有法句经、金刚三昧经、禅门经、法王经、圆觉经,其中金刚三昧经及圆觉经系被视为翻译经而入藏之疑经。[鸣沙余韵、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佛书解说大辞典佛典总论第二部第五章(小野玄妙)] p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