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家诸剎所祠土地称为招宝七郎。道元和尚归朝时,潜形随来护法。

或云:“亦是大权而已。大权修利是封号,本名招宝七郎。招宝山在鄮峰,此神祠于此,七郎盖行第乎。止此”忠谓:“此未辄信,可更考。”

梅峰信和尚云:“祀招宝七郎为护法,是唯局育王山。盖按陶弘景,名胜力菩萨,有事缘于育王山,招宝七郎恐是弘景乎!”

〈永平道元和尚行状〉云:“宝庆三年冬,解缆发舶,天寒,白雪霏霏,忽有化神现前,师云:‘汝何神?’曰:‘我是招宝七郎,知师佩祖印还乡,愿相随护正法。’师叹曰:‘汝若然,须现小身。’神乃为白蛇三寸许,自入钵囊而屈蟠。”

肥前州平户岛有祠,神名七郎权现,盖招宝七郎也。昔者唐船来,皆着于平户,故唐人祭之为护舶之神,犹如今时长崎妈祖。此祠至今存,其祠扁“绍法”二字,盖讹招宝也。

《五国故事》云:“闽王延彬,圭之子,审知侄也,嗣圭封泉州。初,圭领兵至泉州,舍于开寺,始生延彬于寺之堂。既生,有一白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所在,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忠曰:“招宝七郎本护船神,而延彬无失于船,故雅称也,非延彬实是招宝神。”

《三才图会》有招宝山图云:“招宝山在定海城东一里所,雄峻特立。《郡志》:山名候涛,以蕃舶货宝,来集其下故,又名招宝山。”《一统志》云:在定海县东五里。

《浙江名胜志?定海县》云:“与巾子山名。形势相控者,招宝山也,旧名候涛山,后以诸番入贡,停舶于此,故改今名。”

忠曰:“按《名胜志》,鄮山、阿育王山皆在浙江宁波府鄞县,招宝山在宁波府定海县,故旧说招宝山在鄮峰,七郎亦是大权者,余未信之。”

《广舆记?宁波府》云:“招宝山,一名候涛山,四向海天无际,朝鲜、日本诸夷之域,皆在指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