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作梵阇梨,鸣大磬作梵。”又〈法器章〉云:“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唱衣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阇梨鸣之。”

《祇园图经》云:“佛衣服院,阿难所止,常护佛衣。有一铜磬,可受五升,磬子四边悉黄金,镂作过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执玉槌用击磬,闻三千世界,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灭度,娑竭罗龙王收入海宫。”

石湖《梅谱》云:“蜡梅凡三种云云。经接花疏,虽盛开,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

忠曰:“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祇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僧磬之制可知焉。”

《文献通考》云:“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今释氏所用铜钵亦谓之磬,盖妄名之耳。齐梁间文士,击铜钵赋诗,亦梵磬之类,胡人之音也。”

宋祁《笔记》云:“乐石有磬,今浮屠持铜钵亦名磬。世人不识乐石,而儒者往往不晓磬折义,故不独不识磬,又不能知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