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一八七○年~一九三七年。奥地利出生的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一八九五年、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一九○二年、与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年~一九三九年)一同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但对佛洛依德提倡泛性欲说的观点,逐渐投以批判的眼光,二人的见解分歧是在一九○七年因阿德勒自行出版的一书,而正式浮出台面。一九一一年,脱离佛洛依德学派。其后,出版,将他个人的学说命名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一九一四年、发行。一九二六年、赴美。一九二八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亦积极展开演讲活动,据说其温和且富幽默的口吻,深深扣住许多听众的心弦。阿德勒提倡不同于佛洛依德的理论,驳斥神经癥的原因是出在性沖动的压抑;并且从目的论的观点提出一项主张,认为驱使人产生行为的最主要动机并非性沖动,而是出自试图补偿自己器官缺陷所造成劣等感的一种优越欲,即所谓的“权力意志”。人是一种不断追求优越与成功的存在。优越感是与人天生俱备的劣等感呈表里的关系,无劣等感则无从产生想要打开现状的欲求。因此,规范人类行为的最大主因并非佛洛依德所说的性沖动,而是出在劣等感补偿作用的优越欲。在阿德勒提倡的“个体心理学”中,又反对佛洛依德的本能论、生物学主义的见解,由重新将人看做是社会性的存在,而重视家庭因素及生活方式对个人的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亦即认为,人是各个不同的存在个体,按照与生俱来的身体特质及教育环境、生活模式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独自的统一人格。并在理解儿童的正常发展上,谈到社会情感,亦即公共的、共同体的情感才是一项重要指标。关于以上各点,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一九三○年)中,皆有详述。
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人名)Kali,又云哥利,歌利,迦梨,羯利,迦蓝浮,迦罗富,迦黎。王名。译曰斗诤,恶生。西域记三曰:瞢揭厘城东...【杂染不障梵行与能障梵行】 p1414 瑜伽九十卷十八页云:复次非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随有一恶不善寻思、未生生...谓身体上地、水、火、风不调和,系生病的别名。...宗镜录卷四十七以束芦来比喻六根、六尘间之关系,即:(一)互相依,束芦互相依倚,以此比喻六根、六尘更相由藉,而成...(物名)寺院之大钟也。梵者清净之义,为关于佛事者,故以为名。...【十力】 p0098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如来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为梵语 daksinā(音译达嚫拏、驮器尼),巴利语 dakkhinā 之略译。又作嚫、[扌*亲]、衬。其义有四:(一)泛指一般...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即法相宗所诠显三性相对之中道(非有非空),为法相宗中道义之根本。与“一法中道”相对称。又作三性相对中道、言诠...【寂静苦】 p1017 杂集论六卷十页云:云何寂静苦?谓卽此已生顺解脱分善根者。决定趣向般涅槃故。...(一)又称福观。即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福者修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业,属利他;慧者智慧,即观...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
一、信资粮 首先,我们来听听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资粮的第一个信资粮。所谓信,从字面的解释,就是相信、信心。那...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要求道呢?别的不求,不求做大官,不求作大富翁。做大官不能了...
在佛的正法的时候,行人的根机都很殊胜,善知识如林。善知识至少是在宗门大彻大悟,在教下大开圆解具眼善知识。如果...
佛陀率众游化至毘耶离城,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虽身为在家居士,却「奉持清净沙门律行」,智慧超脱。佛陀知道维摩...佛陀涅槃百年后的印度,崛起了强盛的孔雀王朝。其国君主阿育王不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了一座富丽雄伟的宫...
我们妙音念佛小组是二〇一〇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开始共修念佛的,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三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
阿德勒
【释氏要览】
上篇:阿鼻患累 | 下篇:作法 |
(术语)对于经家论家之称。解释经论之文义者谓之释家。...
迦利
杂染不障梵行与能障梵行
四大不调
束芦二义
梵钟
十力
嚫
群有
三性对望中道
寂静苦
福慧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思惟略要法

往生净土的三部曲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这样的时代,罪业众生该如何解脱

维摩诘患病示苦
阿罗汉身具胜香的因缘

老太太念佛免遭劫难

佛教的婚姻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