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住持问乡里名讳,及夏在何处。”

《品字笺》云:“生时曰名,没则称讳。〈檀弓〉:‘卒哭而讳。’讳之不称也。今问人名,而曰尊讳者,失其义矣。”

《左传·桓六年》云:“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申繻,鲁大夫。 以名生为信,若唐叔虞鲁公子友。以德命为义,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以类命为象,若孔子首象尼丘。取于物为假,若伯鱼生,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取于父为类,若子同生,有与父同者。不以国,国君之子,不自以本国为名也。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隐痛疾患,辟不祥也。不以畜牲,畜牲六畜。不以器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