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

清净觉海

(喻)清净的本觉,深广如海。...

清信士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梵语叫做优婆塞。...

清信女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女子,梵语叫做优婆夷。...

清凉地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毫无热恼。...

清凉三昧

指断除一切憎恨与恩爱的念头,以使身心清凉的三昧。...

清凉国师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为清凉国师。...

清虚之身

清虚就是不需要饮食来长养,其身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没有障碍,所以叫做清虚之身。...

渐教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渐次观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相观。...

渐顿教

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仪四教中,藏通别三教属渐教,圆教属...

理体、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心实体。...

理忏

忏悔有事忏和理忏二种,事忏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对著佛相披陈过错,理忏则是观一切法无有自性,消灭罪恶之相。...

理论

以千差万别之事相作讨论,叫做事论,若以平等之理体作讨论,就叫做理论。...

理证

1、事理二证之一,即由思想佛理而得证悟的意思。   2、教理二证之一,即举出佛陀的圣教来作凭证。...

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将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人、我、法相,也就是不著相而修。...

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为界内之理教,圆教为界外之理教。...

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错误,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   2、根本无明之惑,能障碍和覆蔽中道的道理,使中道的道理不...

理智

1、理是指所观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观察的智能,理与智合一,便叫做觉悟。   2、有漏智叫做事智,无漏智叫做理...

理禅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无漏定即理禅。...

理障

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为二障之一。...

理佛

1、法身的别名。佛三身中报化二佛为事佛,法身佛为理佛。   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众生皆具...

理和

僧伽有理和与事和二义,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没有身口意三业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见思二惑,共同证悟无为...

理性

万有永恒不变之真性、本体。...

理体

万有之本体。与理性同义。...

理体三宝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佛宝,佛性中,具足一切净法,即法宝,无违诤义,即僧宝,此名理体三宝。...

理事

理与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无为的真体为理,有为的形相为事。...

理事无碍观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样作观,叫做理事无...

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称,法性的理体,本来具足三千之诸法,为理具,依缘而生起,为事造。...

理具三千

谓宇宙万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诸法。...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覆盖行者的清净心,使善心不能生起。...

缠爱不舍的意思,如爱著,执著,贪著。...

著我

在五蕴假合的身上,执著有一个实我。...

著法

在因缘生的事物上,执著有事物的实体存在。...

秽土

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

秽身

污秽的身体,即凡夫的身体,因凡夫的身体污秽不净。...

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第一义空

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

第一义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供养

第一等的供养。大宝积经说:若以名花好香,幡盖璎珞,衣服妓乐,赞叹供养如来,如是不名第一供养;若人得闻经法,...

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第二能变

末那识的别名。把八识分为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其余六识为第三能变。心识对于所变...

第三地

把见谛以上的菩萨的阶位分为十地,第三地就是发光地。...

第三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还果。...

第三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四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处。...

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之外,无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无实的意思。...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阴

五阴之外,无第六阴,第六阴者,有名无实的意思。...

第七识

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第八识

即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因它能含藏诸法的种子。...

第十八愿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十念必生愿,其愿曰: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维摩

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名远扬之义,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

维摩经十喻

维摩经方便品对人身之无实有十喻:一是身如聚沫,二是身如泡,三是身如焰,四是身如芭蕉,五是身如幻,六是身如梦...

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

菩萨行

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

菩萨乘

又名大乘,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他二利以达到佛界的教法。...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

菩萨藏

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智度论说,佛灭...

菩萨比丘

内秘菩萨之行,外现声闻比丘之相。...

菩萨低眉

(喻)慈祥的样子。若样子面容很可怕,则叫做金刚怒目。...

菩萨圣众

菩萨有未断惑者为凡夫菩萨,初地以上已断几分之惑者是菩萨圣众,又叫做圣众菩萨。...

菩萨四无畏

菩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即   一、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   二、尽知法乐,知众生根机心性,故说法...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菩提分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又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   2、...

菩提树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萨埵

1、华译为有情,或众生。   2、菩提萨埵的简称。...

萨婆若

华译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

萨迦耶见

华译为我见,即执著五蕴假合而有之身为实我之见,亦即五见中之身见。...

虚空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虚空藏

菩萨名,因此菩萨含藏一切的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

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

袈裟五德

悲华经中说,释迦佛以前在宝藏佛之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即   一、或犯重邪见之四众,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

袈裟十利

一、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   二、离寒热蚊虫;   三、示沙门之相,见者欢心,离邪心;   四、是人天宝幢...

袈裟十二名

一、袈裟;   二、道服,修道者的衣服;   三、出世服,出离世俗者的衣服;   四、法衣,如法的衣服; ...

真实不虚的道理的意思,如世俗虚妄的道理,叫做俗谛,涅槃寂静的道理就叫做真谛。...

谛闲

(1858-1932)清末民初高僧,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浙江黄岩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曾于南京设立...

阇陀伽

又作阇多伽,华译为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迹的经文,为十二部经之一。...

阎王

即阎罗王,又译作琰魔王,若译义为双世,言其苦乐并受。又为双王,言兄妹二人并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据法苑...

阎浮提

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

阎魔卒

呵责堕落于地狱的罪人的狱卒。...

随眠

1、依小乘有部的宗义说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随逐众生,而且它幽微难知犹如睡眠,故名。   2、依大乘唯识的宗...

随类

佛菩萨随著众生的种类而现形垂教。...

随类不定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随类应身

随著众生的种类和根机,应现种种之身去化度。...

随喜

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   2、随著他人之欢喜而欢喜。...

随喜功德

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功,...

随缘不变

虽随千差万别的机缘,但本体不变。二种真如之一。...

随烦恼

由烦恼心所衍生出来的心理状态。随即衍生、滋生的意思。在大乘百法中说有二十种,这二十种烦恼,随逐于心,随心而...

鹿苑时

天台宗所立五时之一。佛在菩提树下说华严经之后,便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对五比丘说阿含经,这是小乘三藏教之始,...

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奈国,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黄檗

唐断际禅师希运,福建人,于福清黄檗山出家,后参江西百丈山海禅师而得道,后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师嗜爱旧山...

康僧铠

印度人,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阳,在白马寺中,译出无量寿经。据说他的学识很广博,但在中国的译籍不多。...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梁皇忏

梁武帝为了亡后郗氏堕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以便超度,后世因名之为梁皇忏。...

庵摩罗识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弹偏斥小

弹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