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

五境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智

显教说四智,密教说五智,即在四智之外加上法界体性智,此智为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这也是世出...

五大龙王

又名五类龙王,即善住龙王,难陀婆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婆楼那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

五大明王

简称五大尊,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药叉明王。...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五阴魔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阴盛苦

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

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

五戒法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了。...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合共二十五神,以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五时

指释尊之五时说法。有一首偈说明五时说法的过程: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

五时八教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

五时说法

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轮

1、五体的别名,人的两肘两膝和头部等五处都作圆形,所以叫做轮,这五轮著地作礼,叫做五体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

五浊

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

五乘齐入

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行人,皆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进入佛真实的报土。...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 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   2、指信根...

五教十宗

华严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   一、小乘教,是教钝...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

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念所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

五趣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无得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2、指金刚界五部,即莲华部、金...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持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

五部大论

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瑜只经等加要略念诵经或菩提场经,便成五部。...

五部般若

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仁王般若。...

五部禅经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五部灌顶

1、此有三种,第一种:   一、阿门黎灌顶,即传法灌顶。   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   三、息灾灌...

五部大乘经

天台大师选定下列五部为大乘经,即: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

五无间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之一项,死后即堕...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五台山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正行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   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

五杂行

唐善导大师说往生净土之行业,除五正行之外亦可修其他之诸善万行,以回向净土。杂行无量,姑举与正行相对之五杂行...

五利使

五种其性猛利的烦恼,这也是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

五如来

即宝胜、妙色身、甘露王、广博身、离怖畏等五佛。在施饿鬼之法时,念此五如来之名,则以佛之威光加被于饿鬼,令其...

五具足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烛台一对,香炉一个。...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来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为五百。...

五八识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五念门

净土宗所立,即   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   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

五钝使

五种其性钝拙的烦恼,即:贪、嗔、痴、慢、疑。...

五种禅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五净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

五种衲衣

五种的僧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五种说人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五种散乱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   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   二、外散乱,是...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之第四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

五种比量

五种的推理法,即   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   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   二、自说功德学问。   三、占凶吉相。   四、高声...

五种布施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五种问难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   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

五种念诵

1、   一、莲华念诵,即诵声自闻于耳;   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   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

五种法师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五种甚深

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   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

五类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及无色界之诸天;   二、虚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于虚空之天;  ...

五类法身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

五重玄义

又名五重玄谈,天台智者大师在讲解佛经之时,皆立五重之玄义。   一、释名,即解释经题;   二、辨体,即辨...

五处供养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家所共

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享,故无须强求。...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入道之初所应修习的五种观法。   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

五俱意识

谓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

五所依土

法性土、实报土、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实报土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色相...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   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   二、定法身,谓如...

五分法身香

简称五分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是以香来譬喻五分法身。...

五十一位

指菩萨五十二位中之等觉位。...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

五十三佛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说:若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

五十三参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五十八戒

梵网经上所说的十重与四十八轻戒,合共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个坚固,以示佛法的兴衰。   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

五重唯识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 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

五种法身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   一、如如智法身,即证如如之理的实智;   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

心不相应行法

不与心及心所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故名心不相应行法。行是有为法的总名。又这些法为五蕴中行蕴之所摄,故名行,...

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是释迦佛入灭至弥勒佛出世之年数。菩萨处胎经说: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

六凡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门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叫六门。...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

六处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

六如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

六妄

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时常迷妄的境界。...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

六舟

(喻)六波罗蜜,因六波罗蜜如舟,能渡人到达涅槃快乐之彼岸去。...

六因

1、指大乘别教所立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因地之六位。   2、俱舍论说凡有为法之生,必依...

六忍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信忍;   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