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

心意识

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说:薄伽梵(即释尊),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

心生灭门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和生灭门。...

心即是佛

意谓人人心中皆具佛性,只要从吾人的心灵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

中阴了生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阴中,就能了知他将来投生之处了。...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

中道义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观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中道实相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第一义谛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中随烦恼

即无惭和无愧二种心所。作了坏事,不知惭耻,叫做无惭;作了坏事,不知愧疚,叫做无愧。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

开士

1、开悟之士,菩萨的德名。   2、以法开导众生之士,为和尚的尊称。...

开会

开是开三乘教的方便门,会是三乘会归一乘。与开显同义。...

开光

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成后,举行仪式以供奉之。...

开显

开权显实的简称。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叫做开显。法华经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开荤

又名开素。佛虽然制定酒肉五辛等不可食,但是生病的人或是遇到有利益之事时,却可以饮食。开是允许的意思。...

开经偈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开山祖师

开山立寺始创基业的人。...

开示悟入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开三显一

开三乘方便之门以显真实一乘的教法。...

开元三大士

密宗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弘扬密法,称开元三大士。开元乃唐玄宗的年号。...

不定

心所名。所谓不定,是说这四种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恶,故曰不定。   一、悔,悔者追悔,也就是事后生悔...

不空

(705-774)南印师子国(即今之斯里兰卡)人。唐玄宗开元八年到长安,翻译密宗经典,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

不二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若悟入这种一实平等之理,叫做不二法门。...

不二之门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二法门

不二之法门。法者轨范也,门者入圣之门径也。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种不二之法门,在诸法之上,能直见圣人之道。...

不动法

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为息灾增益而修之祈祷法。...

不动明王

梵名阿遮罗囊他,华译不动尊,又译无动尊。在密教,大日如来为一切诸尊之总体,为自性轮身,此尊则为一切诸佛之教...

不动如来

即东方阿门如来,阿门华译不动,又译无动。...

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   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

不生断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就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死

指涅槃,因涅槃是永生不死的境界。...

不死门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门。无常经说: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

不退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   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

不退土

不退之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十因曰:出轮回之乡,至不退之土。...

不退转

所修行之功德善根,只有向前,不会再退后和转变。...

不退菩萨

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再转退。...

不断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不见举

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不但中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

不但空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

不忏举

三举之一,即恶性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众僧劝说不听,于是举治而摈弃于僧团之外。...

不净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

不净观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

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

不共法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

不住相

是不住一切相,也就是不著空有两边的相。诸相虽多,不外我、法,只要明了凡所有的我、法诸相,都是虚而非实,妄而...

不老不死

悟入诸法实相,则生老病死,本来空寂,何老死之有,故闻妙经者,得不老不死。法华经药王品说:众人有病,得闻是经...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

不清净施

在布施的时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皆缘生无有实体之三轮体空境界,叫做不清净施。...

不增不减

1、就实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说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无增...

不即不离

犹言不一不异。如水与波,两者有别,故谓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谓不离。圆觉经说: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不变真如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不变随缘

谓真如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不可思议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不动灭无为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之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不染污无知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又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

不相应行法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

双运

解行并重或福慧双修的意思。...

仁王

佛的尊称,佛号能仁,又是法王,故称仁王。...

仁王会

仁王经护国品说,若国有灾难,设百座讲座,讲赞仁王经,便可以禳解。唐代宗皇帝将不空三藏新翻之仁王经,行百座仁...

仁王经法

读仁王护国般若经而修之祈祷法。当日月、星辰、火水、大风、灾害、兵贼等七种灾难发生时,才行此法,但也可一生行...

仁王菩萨

仁王经所说的五大力菩萨,亦即五大明王。...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

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

五乐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证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   2、指禅宗之五宗。...

五众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   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性,故名尘。...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   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

五观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   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  ...

五过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   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

五忍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   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

五没

五种退没的相,亦即天人将退没于下界时,所显现的五种衰相。见五衰条。...

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

五性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   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   二、...

五家

禅宗在中国分为五家。自初祖达摩五传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二派。北宗流行于北方,后世无分派...

五明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五法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   一、相、指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求不得苦(...

五受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   一、忧受,即在意识领纳违情之境时所产生的忧恼感受;   二、喜...

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   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   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

五祖

1、指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2、指净土五祖,即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  ...

五结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五觉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

五食

能够长养出世善根的五种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悦食、愿食、解脱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长养一切善...

五悔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

五悭

住处悭、家悭、施悭、余赞悭、法悭。住处悭是只许我自己在此处住,别人不得在此处住;家悭是只许我独入此家,别人...

五痛

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

五烧

造杀、盗、淫、妄、酒五恶的人,生时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又堕三恶道,谓之五痛,其痛切身又如火烧,故喻之为...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   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   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

五盖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

五障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