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一切经会

乃为供养一切经而举行之法会。又作大藏会。 p18...

一切遍处道智力

梵语 sarvatragāminīpratipajjānabala。乃如来十力之一。又作知一切道智处相力、...

一切种子识

梵语 sarva-bīja-vijāna。又作种子识。乃执持一切法之种子而不失之识,为阿赖耶识之别名。成唯...

一切种妙足三昧

三昧,禅定之异称。住此三昧时,则一切诸三昧种及一切功德庄严皆能具足,故称一切种妙足三昧。大智度论卷四十七(...

一切种智

梵语 sarvathā-jā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

一切诸行苦

巴利语 sabbe savkhārā dukkhā。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一切诸行苦。又作一切...

一切诸行无我

巴利语 sabbe dhammā anattā。又作一切法无我。乃如来所说四法本末之第三法本末,亦为四忧...

一切诸行无常

巴利语 sabbe savkhārā aniccā。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又作一切行无常。乃如来...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乃指法华经为甚深秘密之大乘要法,不易为小机劣慧者开演。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八中):“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

一切禅

乃九种大乘禅之一。指能自行化他,具足一切功德之禅定。分为世间、出世间二种。此二种又随其所应,各有三种,即:...

一化

(一)指佛陀一代之教化或一时之教化。观经妙宗钞有“一时一化”之语。 (二)同一化益之意。法华文句记卷七中(...

一化五味之教

乃以五味次第配于佛陀一代时教之教法。此即天台宗所立之五时判教。五时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

一引

于丛林之仪式中,引率众僧之一组僧侣,称为一引。敕修百丈清规卷五谢挂塔(大四八·一一四一下):“戒腊在上者,...

一心

梵语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一)即宇宙万有之根本原理,绝对无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经卷一(大...

一心一切法

谓一切万有万识诸法皆“心”所现,除心之外,无一切法;于一切法之外,亦无心可言。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

一心二门

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上):“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

一心三惑

又作同体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

一心三智

指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之果。又作三智一心、不思议三智。天台宗谓修习空、假、中三观...

一心三观

乃天台宗之观法。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谓不起取舍憎爱之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信心铭(大四八·三七六下):“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

一心不乱

梵语 aviksipta-citta。(一)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

一心五行

又作如来行、不次第行、圆五行。天台宗主张,一心之中具足五行之功德,称为一心五行。五行,指圣行、梵行、婴儿行...

一心支

初禅天定五支功德之一。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证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

一心正念

谓专心一意正念而归之于佛。善导观经疏卷四(大三七·二七三上):“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一心合掌

乃两手合掌,将心念专注于一处之谓。合掌即表一心。观音义疏卷上(大三四·九二二上):“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

一心制意

谓专注一心时,能制伏意念所起之烦恼。即专心一意,当可制伏意三(贪欲、瞋恚、愚痴)、口四(妄语、绮语、两舌、...

一心约教有异

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即: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

一心真见道

指如实证得生、法二空所显真理,与如实断除所知、烦恼二障之阶位。又作真见道、一心见道。唯识论所立菩萨乘之见道...

一心专念

指一心专思于佛。往生论(大二六·二三一中):“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

一心顶礼

以额触地礼拜或以手接触被礼者之足,以示虔信专注。 p25...

一心华文

以华丽之文字,显示一心之义。系赞叹天亲菩萨净土论中“一心”誓愿往生之语,其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下):“世...

一心敬礼

乃敬礼三宝,专注不二之谓。在各种忏法前,常有“一心敬礼”诸佛、法、僧之仪,如法华忏法(大七七·二六五上):...

一心称名

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

一心归命

乃专注一心,归向佛陀教法之谓。天亲之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下):“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

一手推一手拽

禅林用语。谓一方面推之,一方面又牵引之;乃形容禅师指导修行僧时自由无碍之机法。从容录第三十五则(大四八·二...

一钵

为修行者所持之钵(应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钵”,即表示佛教修行者生活之简朴。 p74...

一日三时

乃将一日区分为晨朝、日中、黄昏等三时。依印度古代之风俗,将一日分为昼三时与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则一...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乃不空费佛饭之意,为唐代百丈怀海所立丛林风范之一。师以制定规矩、行持绵密闻名;自身至入寂前,仍每日勤于作务...

一日佛

在一日间,能无挂碍、无烦恼,清净如佛之意。宗镜录卷二十三(大四八·五四三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

一日经

又称顿写经。指于一日之内所书写之经典,或指一日之内书写经典之事而言。日本自平安朝时代中期起,历南北朝时代,...

一日斋

乃于一日间,持守八关斋戒,精进修行之谓。 p27...

一月三舟

以一月喻佛,三舟喻根机各异之众生。谓一轮明月之下,乘南行之舟者,见明月随之南行千里;乘北行之舟者,见月亦随...

一月三身

唐代之飞锡以一月之月体、月光、月影譬喻佛之法、报、应等三身。(一)月体,比喻法身,盖法身为常住之理,不迁不...

一毛

楞严经卷四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

一水四见

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

一火弄泥团汉

禅林用语。乃嘲笑人之语。谓一群俗汉所作之事,如同孩童玩泥;禅林中每以之为蒙昧无知者之贬称。碧岩录第三十六则...

一片白云不露丑

禅林用语。以白云包覆下界,一切丑陋隐而不现,喻真理乃包融一切有无、是非、善恶之法,而又超越这一切。 p27...

一代三段

划分释迦一代之教法为三段,此乃日僧日莲依天台宗之五时教判,而主张以法华经为佛教之中心教理所立之名目。日莲将...

一代时教

指释尊自成道至灭度之一生中所说之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等。又作一代教、一代诸教、一代教门。 ...

一匝

指一回。禅苑清规卷一挂搭篇(卍续一一一·四四○上):“从首座位巡堂一匝却,到圣僧前问讯。” p28...

一句

禅林用语。(一)一言一句之意。祇园正仪(卍续一一一·八五下):“达摩不曾措了一词,二祖不曾问着一句。” (...

一句子

子为助词。一句,原意指一言。又作向上底那一句。乃表诠佛法究竟之语。亦即指示无言无说之究竟之语。如临济录(大...

一句合头语

禅林用语。谓契合本来面目。合头,即了解、体会之意。与“万劫系驴橛”为相对之语;然若执著于此,则反失自由,构...

一句投火

谓菩萨求法心切,可为闻一言、一法而投身火坑。佛祖统纪卷八法智知礼传(大四九·一九三上):“半偈亡躯,一句投...

一句道尽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句话即将佛法之真髓道尽无遗。碧岩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三中):“福(保福)云:‘施者...

一句道断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句话即将所有言语道尽,且可断言其真髓,而当下决断罪过。碧岩录第六十三则(大四八·一九五上...

一句截流万机寝削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言一句,即可截断一切分别妄想心之作用,终息千算万计,当下即呈现本体之真相。截流,乃截断众...

一本十支

法相宗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称为“一本”;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

一玉

(1563~1635)韩国李朝时之隐逸僧。全罗道万顷县人,俗姓调意。号震默。七岁披剃后入全州凤栖寺习内典。...

一生

(一)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

一生入妙觉

天台宗所立之教说。天台宗自谓以圆顿之妙觉,一心信行,则可于现世中自凡夫位跃登妙觉之佛果;而谓三论、唯识等他...

一生不犯

谓竭尽一生护持戒律,不犯淫戒,或不接近异性,而过一种清净之生活。 p30...

一生参学事

禅林用语。谓尽此生涯,究极生死大事,即证悟之意。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卍续一二○·三六○下):“墙壁瓦...

一生族

梵语 eka-jāti。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认为四种姓中之首陀罗种姓为贱民,无任何宗教特权,既无拜神与礼诵吠陀...

一生补处

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又作慈生三昧耶像。为三十臂之弥勒菩萨。身呈金色,头戴五智宝冠,容貌慈和,三十手各执宝物。[觉禅钞、慈氏念诵...

一白三羯磨

授戒之作法。又作白四羯磨、三羯磨、白四。于僧团中,凡有关受戒之承诺、重罪之处分,或治罚、灭诤等重大事件,必...

一休和尚

(1394~1481)日本临济宗奇僧。法名宗纯,字一休。号狂云子,初名周建。好咏狂歌,不拘威仪,又善书画。...

一光三尊

指中尊与两胁侍等三尊佛,共负一光背之图像。其光背,通常采用舟形光之形式,我国北魏时代即有不少此种背光形式之...

一印

(一)即指一种印相、印契、手印。(参阅“手印”1412、“印相”2231) (二)一法印之谓。小乘佛教以“...

一印一明

密家结诵印明时,手结一印,口中诵一真言,称为一印一明。印,即印相,象征佛菩萨之誓愿。明,即陀罗尼、咒句,可...

一印二明

密家结诵印明时,手结一印,口中诵二真言,称为一印二明。例如于无所不至印中,诵五阿五智之明。又如金刚界与胎藏...

一印会

指密教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之第六会。此会位于中央之上方,乃为显示第五会之四印会,使四曼不离之实义更明了,故住...

一印顿成

乃密教之教义。谓结一手印,唱陀罗尼,即可迅即得证菩提。[芭蕉俳文] p32...

一向

梵语 ?ama-eka-ayana-mārga。(一)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

一向大乘寺

非寺名,乃统称一向专习大乘而不学小乘之寺。于显戒论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记之载,录有当时之印度及西域,专习大乘而...

一向小乘寺

非寺名,乃统称一向专习小乘不兼大乘之寺。于显戒论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记之载,录有当时之印度及西域,专习小乘而不...

一向出生菩萨经

梵名 Anantamukhasādhakadhāranī。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

一向为他恩

如来十恩之一。指如来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丝毫未曾一念为自己之恩德。[华严大疏钞卷二十...

一向记

梵语 ekāj?a-vyākarana。四种记答之一。即以肯定之言语答人所问而无踌躇。又作一定答、定答、决...

一名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经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

一名四实

名与实为事物一体之两面。先陀婆即一名;水、盐、器、马即四实。南本涅槃经卷九,迦叶菩萨赞言如来微密之教难以得...

一名无量义

于一名词中,具有无量无边之义理。反之,一件事物有无量无边之名称,则称一义无量名。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迦叶菩萨...

一合相

梵语 pinda-grā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

一因

(一)同一因行之意。即谓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故以此同一因行皆能到达涅槃。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之说,一切众生悉...

一因外道

主张世界万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属一因之外道。于维摩经六师中之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第四韦陀论师、...

一因迥出一果不融

即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中,表示第三别教之因果隔历不融之用语。“因”中具有正、了、缘等三因佛性,在别教教义上,...

一回忌

即人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又作一周忌、正忌日、一周关、小祥忌。此日多延僧众行追荐,为亡者修善根福德。或造佛像...

一回举着一回新

禅林用语。谓相同之一句话,每回拈提起,皆有不同于前一回之体悟。又作一回拈出一回新。碧岩录第三十则(大四八·...

一地

梵语 eka-bhūmika。(一)谓同一境地。 (二)譬喻众生之佛性。犹如一切草木种子均自地中而生出,一...

一多相容不同门

为华严宗十玄门之一。此门乃就“用”而言,就诸法相入之关系,以破众生执一切法不能互摄互入之疑。于多事中随举一...

一妄

指一种迷妄不实之念。宗镜录卷一(大四八·四一九下):“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p37...

一如

(一)真如之理乃不二不异、平等无差别,故称一如。一者,绝待唯一;如者,乃梵语 tathā(真如)之意译,又...

一如法界

指真如法性之妙理。与绝对如常义之一如,及诸法体性义之法界一如义同,为一能证寂灭无为之妙理。 p36...

一如无二如

不二不异,称为一如,即真如之理。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首楞严三昧经卷下称,...

一如顿证

谓十方众生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佛果。一如,即真如之理。顿证,谓速疾证果,有别于渐修、渐断、次第而证之菩提果。...

一如观音

为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一。其形像系乘云飞行于空中,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

一字

(一)密教用以象征万有本源之“阿”字。 (二)指“一”之字。楞伽师资记五祖弘忍章(大八五·一二八九下):“...

一字三礼

虔敬信佛者,写经时,每书一字,必礼拜三次。此外,于雕刻佛像时,亦有一刀三礼之习。 p37...

一字不说

谓诸佛所自证之道,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唯佛与佛乃能彻底了解。犹如以手指月,其指非月,一切语言文字也不全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