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七叶窟

梵名 Sapta-parna-guhā。音译作萨多般那求诃。又作七叶树窟、七叶树林石室、刹帝山窟、车帝石...

七叶树

梵语 sapta-parna。音译作萨多般罗那。乃由七枚小叶形成掌状复叶之常绿乔木。佛教第一次结集经典之处...

七僧

日本佛教界举行大法会时,有司重要职务之七位僧侣,称为七僧。即:(一)讲师,(二)读师,(三)咒愿师,(四)...

七僧斋

西国之法,以钱财或庄田布施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称为七僧斋。[俱舍论光记卷十八] p113...

七境界

全称七种第一义境界。乃诸佛所证所得之境界,计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过佛子地境界、入...

七漏

谓七种有漏烦恼。即见漏、修漏、根漏、恶漏、亲近漏、受漏、念漏等。漏者,漏泄之义;即烦恼之异称,谓一切烦恼之...

七福神

乃日本七尊能赐予财宝之福神。盛行于室町时代末期之民间信仰。此即:(一)大黑天,本非福神,因其性爱三宝,护持...

七种二谛

真俗二谛有七种之别。即:(一)三藏教之二谛,以阴入界等实法而成之森罗万品为俗谛,灭此俗谛所会之理为真谛;即...

七种大

据菩萨地持经卷八载,菩萨有七种大,即:(一)法大,法,即诸佛所说之法。指菩萨能受持十二部经之法,为最上最大...

七种不净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与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

七种生死

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可大别为分段、变易等二种生死,诸论书就此二种又别立新说,而有“七种生死”之说。(...

七种立题

天台宗以一切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此中,又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分别,即单三、复三、具足一,总为七种。...

七种自性

七种染净诸法之自性。又作七种性自性。即:(一)集性自性(梵 samudaya-svabhāva),又称集自...

七种衣

乃七种故衣。佛制比丘不得使非亲族之比丘尼浣洗故衣,若犯,则得舍堕之罪。此故衣有七,是为七种衣,即:(一)毛...

七种受胎

据善见毗婆沙律卷六载,有七种受胎,即:(一)相触受胎,指女子月水生时,喜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身分,即生贪...

七种定名

谓禅定之七种异名。即:(一)三摩呬多(梵 samāhita),译为等引。(二)三摩地(梵 samādhi)...

七种食

谓眼、耳、鼻、舌、身、意、涅槃等七种之食。即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

七种舍

即:(一)心性平等,情无存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

七种净

(一)七净华之异称。(参阅“七净华”105) (二)指初地菩萨愿求净土之七种清净相。即:(一)同体净,系就...

七种无常

出自楞伽经卷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乃非佛法。即:(一)作舍无常,以四大造色,作已而舍,故为无常。(二)...

七种善

普光据俱舍论所立之生得、闻、思、修、学、无学、胜义等七种善。生得善者,谓于自然起任运之善心。闻、思、修三善...

七种圆满

谓法身佛之德所具备之七种圆满。又称七种圆德。即属自心圆满、具常住圆满、具清净圆满、无功用圆满、能施有情大法...

七种语

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举出佛陀为众生说法时之七种类型,即:(一)因语,如来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如谓众生乐杀,...

七种礼佛

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仪式部第七载,中印度勒那摩提三藏传来七种礼佛之法,有是非浅深之不同,欲令人知其中我慢与求名...

七种忏悔心

指忏悔时应发露之七种心,即:(一)生大惭愧心,惭愧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佛已历多劫,我犹轮转生死,...

七种辩

谓菩萨七种殊胜之辩慧。又作七辩。(一)据大品般若经卷八幻听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五所载,七辩为:(1)捷疾辩,...

七聚

将犯戒之相分为七类,即统括五篇与篇外诸戒条为七类。又作七犯聚、七罪聚、七篇。即:(一)波罗夷(梵 pārā...

七篇

巴利语 satta āpattikkhandhā。又称七聚。即七种罪聚。戒律之分科,有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七羯磨

羯磨,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谓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即诃责、摈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见举、...

七贤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为“七圣”之对称。谓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一)五停心位:修不...

七趣

谓七种所往。即:地狱趣(梵 narakagati)、饿鬼趣(梵 preta)、畜生趣(梵 tiryagyo...

七谛

指七种真实之理。即:(一)爱味谛,又作味谛、爱实,乃集谛之理,指于诸有漏法能生爱心,实为生死流转之因。(二...

七随眠

即将贪、瞋、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之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为七随眠。又称七使。随眠者,根本烦恼之异...

七龙王

即莲华龙王、翳罗叶龙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驿水龙王、金面龙王等。[最胜经卷一] p121...

七断灭论

外道之七种断灭论说。又称七断见论、七事断灭宗。外道十六宗之一,六十二见中属第七见。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大四...

七曜

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星。宿曜经卷上载,七曜之精升天,放射光芒,其灵则降下,司人间之善恶吉凶。七...

七礼

指礼拜七种佛菩萨。全称七敬礼。善导之法事赞卷下(大四七·四三八上):“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一切三宝,我今稽...

七秽行

据出曜经卷十载,如来教法将灭时,有七种秽行,即:(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指有持戒满百年者,于一弹指顷,为...

七转九例

七转又作七声、七例或苏漫多声(subanta), 乃梵语文法上表示名词等语尾之变化者。九例又作二九韵、丁彦...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

七转识

指八识中之前七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八识说,将依止阿赖耶识生灭转变之前五识、意识及末那识称为七转识。略称...

七识十名

第七识末那识有十种不同之名称,即:七识、转识、妄相识、相续识、无明识、解识、行识、无畏识、现识、智障识等。...

七识住

梵语 saptavijāna-sthitayah。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又作七识处...

七难

即七种灾难。(一)仁王般若经卷下受持品所载之七难,即:(一)日月失度难,日月之运行失时,或赤日出、黑日出,...

七颠倒

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二)见倒,即邪见。(三)心倒,即妄心邪识。(四)于无常...

七宝

梵语 sapta ratnāni。即七种珍宝。(一)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

七宝粥

又称佛粥。阴历十二月八日,诸佛寺以乳蕈、胡桃等物煮粥,供佛并供众结缘,称为七宝粥。即腊八粥。今已普及民间。...

七宝华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p124...

七宝塔

亦即多宝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时,忽于地下涌现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多宝如来全身舍利,坐...

七宝狱

指具有七宝庄严之牢狱。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将不见三宝,不能...

七宝树林

指极乐净土之林,由七宝树所成,又称七宝行树。[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法华经玄赞卷五之本、阿弥陀经要解(智旭)]...

七觉支

梵语 saptabodhyavgā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

七观音

为教化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变现七种之身。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

乃至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yāvat,巴利语 yāvant,中略之义,相当于英语...

乃至一念

指时间、心念、观念、称名等之极小数。即举极少之念而摄多念。无量寿经卷下第十八愿成就谓(大一二·二七二中):...

乃至十念

表示往生弥陀净土之称名念佛无次数之限制,即举十念,上摄多念,下摄一念。无量寿经卷上谓,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乃往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

乃穷

又称乃琼。指拉萨哲蚌寺前之护法神殿(乃穷寺)内专司降神问卜之僧人。除乃穷寺外,他如拉木寺、桑耶寺内皆有专职...

九十八随眠

又作九十八使。随眠,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称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称为眠。九十八者,小乘俱...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有关外道之数,...

九上缘惑

九种缘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

九孔

乃身体中之九处孔穴。又作九窍、九疮、九入、九漏、九流。据四分律卷三第三僧残法所载,九孔系指二眼、二耳、二鼻...

九心轮

心对某一对象之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九心轮。即:(一)有分心,即未接触对象以前,毫无知觉思惟...

九方便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时所诵之九种偈颂。大日经卷七载,灭迷之方式(方便)有九种,称为九方便。即:(一)作礼方便,...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乃于九种方便,一一配以十种波罗蜜菩萨。九方便者,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之九种偈颂及其印契真言。即作礼方便、出罪...

九世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具三世,合为九世。即过去之过去、过去之未来、过去之现在、未来之过去、未来之未来、未来...

九句因

因明用语。指所立法与能立法之关系上可能有之九种因。为因明中判别正因、似因之标准之一。其所以称为九句因者,乃...

九句对问

大日经中,金刚萨埵发起之九句询问。即:(一)菩提心之生(体),(二) 菩提心之相(相),(三)心之续生(净...

九地

又称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依禅定三昧之深浅,色界、无色界复分为四禅天、四无...

九地九品思惑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计为八十一品惑。三界总有九地,即欲界、四禅、四无色。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思)惑...

九字

乃日本咒术。又称九字大事、纵横法。日本密教僧与修验道之山伏(山中修行之僧),于入山时,为守护己身,口念“临...

九字曼荼罗

置弥陀、菩萨之通种子 (hrīh,纥哩)于开敷莲花之中台、八叶上所建立之曼荼罗。若以形像代种子,则中台安观...

九年面壁

即面壁坐禅九年。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故事。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金陵。与帝语,机不契,...

九有情居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又称九居、九众生居、九门、九有。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

九次第定

梵语 navānupūrva-samā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

九色鹿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短,为叙述菩萨前世修业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

九住心

指行者修禅定时,令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者,共有九种心,即:(一)安住心,即能将心安住于某对象。(二)摄住心,...

九佛事

一山住持或尊宿迁化时,其葬仪次第有九,称为九佛事,依序为:入龛佛事、移龛佛事、锁龛佛事、挂真佛事、对真小参...

九劫

指释尊超九劫而先成佛。据大宝积经卷一一一载,释尊与弥勒虽同时发心,然释尊依勇猛之精进力,超越弥勒九劫而先成...

九乳梵钟

寺院之大钟,于行佛事时敲撞。梵,表清净之义。因钟之上部有九个乳状突出物环绕,故称九乳梵钟。 p135...

九味斋

或作鸠美菜、供备菜。系集九种美味之供物,禅宗于法会宿忌(逮夜,即前夜)供养之。[禅林象器笺卷十四祭供门] ...

九帖

乃唐代善导大师著述之总称。即:观经玄义分一卷、观经序分义一卷、观经定善义一卷、观经散善义一卷(以上谓四帖之...

九果

谓九种由因所得之果。即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安立果、加行果、和合果、修习果等。乃犍陀罗国...

九河发心

谓若有众生能于尼连禅河沙数乃至八恒河沙数之诸佛所发菩提心,则未来世必能诵持涅槃经等大乘经典,并护持无上正法...

九股杵

指密教九股之金刚杵。又作九钴杵。略称九钴、九股。金刚杵原为印度之兵器,密教沿用之,以为智慧之幖帜,象征能断...

九品

即九种等级。又作三三之品。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一般常用之词有九...

九品大衣

大衣即僧伽梨,有上、中、下三位,各由其割截之条数,复分为九种。即上僧伽梨(四长一短)分上二十五条、中二十三...

九品印

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种印相。又作阿弥陀九品往生印、往生九品印、三三品印、三三品往生印。乃根据观无量寿...

九品安养之化生

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往生极乐净土之人,有胎生、化生二种。疑佛之他力而自力念佛者,或生于边地之宫殿,或生莲内...

九品往生

又作三辈生想、一九之生。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发三...

九品往生社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成立于会稽之念佛社。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十三所收之处讷撰碑文之记载,开成五年五月...

九品往生经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又称九品往生阿弥陀经。内容记载...

九品念佛

谓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此等位之分,或随观念之深浅、或随念佛...

九品净土

又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愿往生之人,由于机类不同,行业各殊,而有优劣之九品,故所生之极乐...

九品惑

即贪、瞋、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又作九品烦恼。总三界有欲界、四禅、四无色,共...

九品润生

指欲界断九品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润生,即烦恼滋润业而生当来之果。大乘义章卷五本分别润生之不同,谓有总、别二...

九品莲台

谓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莲台。略称九莲。行者临命终之际,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花合到净土,到已花...

九品弥陀

指九种阿弥陀佛之尊形。由于机类不同,往生极乐净土者有九品之别,其来迎之佛亦有九品,后世特以印契区别其相。以...

九品觉王

“觉王”即佛陀。“九品”为净土世界之九种品位。阿弥陀佛为净土世界之教主,故称九品觉王。 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