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三业四威仪

三业为身、口、意三处之所作,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三业四威仪乃泛指一切所作。 p640...

三极少

指物质、名称、时间等三种之极少。即:一极微为物质之极少,一字为诸名之极少,一刹那为时间之极少。[俱舍论卷十...

三灭谛

指法相宗依遍计所执等三性所立之三种灭谛。即:(一)自性灭,即遍计所执性之自性不生。灭为不生之义;自性不生,...

三照

以太阳顺序照耀高山、幽谷和平地来比喻佛陀教化众生之顺序次第。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载,譬如日...

三经一论

即净土宗所依准之四部典籍。三经指: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疆良耶舍译)、阿弥陀经...

三经通别

据法华玄义卷一下载,如来所说诸经,无不具教、行、理三者,此三者亦无不以“别”契于“通”,以“通”应于“别”...

三经义疏

日本圣德太子撰。乃法华义疏四卷、维摩经义疏三卷、胜鬘经义疏之合称。又作三经疏释。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六册。选...

三义欢喜

佛说观无量寿经之后,韦提希夫人、阿难,及无量人、天、龙、神、夜叉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其欢喜之义有三,即...

三义观

谓次第观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真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有此一说,然俱舍论则略而不述。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

三圣

(一)华严三圣,即本师毗卢遮那佛及普贤、文殊二大菩萨。(参阅“华严三圣”5293) (二)圆顿戒坛之三圣。...

三圣金鳞

禅宗公案名。又作三圣透网金鱼、三圣以何为食。叙述三圣慧然禅师藉“透网金麟,以何为食”一语,与雪峰义存禅师就...

三圣圆融观

华严宗之观法。即观想毗卢遮那佛与普贤、文殊二菩萨等三圣融为一体而无障碍之观法。其中,毗卢遮那佛为一切德之总...

三落叉

指三亿,乃密教陀罗尼念诵成就之限数。落叉,原为印度之数名,十万曰落叉,以十万为一亿,则三落叉译作三亿。或指...

三解脱门

梵语 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

三道

(一)又作三聚。指惑道、业道、苦道;此三者为生死流转之因果。(一)惑道,又作烦恼道,迷惑恼乱诸法事理之妄心...

三道宝阶

指金、银、琉璃三阶。又作三道宝梯。即佛陀从忉利天下降时所用之三道阶梯。相传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

三僧祇百大劫

即菩萨发心至佛果之修行时间。又作三祇百劫。为三阿僧祇劫和百大劫之合称。三阿僧祇,又作三劫,阿僧祇译作无数,...

三漏

梵语 traya āsravāh,巴利语 tayo āsavā。又作三有漏。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

三渐次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佛欲说修行地位,先说三等渐次之法以为根本,即:(一)除助因,即祛除众生助恶之因,如...

三疑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载,习禅之时,若生起如下三疑,则不能入于禅定。即:(一)疑自,若人以诸根闇钝、罪垢...

三福

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即:(一)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

三福业

又作三福业事、三性福业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载,指:(一)施福业,谓修行之人若遇贫穷者来乞时,须食与...

三种人难报

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有三种人令有情众生获大利益,纵然尽形寿以各种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缘供养...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本事经卷七以财、身、命三种不坚,转成坚财、坚身、坚命等三种坚法,即:(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

三种方言

为三论宗解释“八不中道”所用之三种言教。即因应受教者所缘之方域,由能化之圣者所设之三种言教。此系隋代吉藏之...

三种止观

指天台宗所立之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与圆顿止观。略称三止观。此三观依序为初浅后深之观法、浅深不定之观法与初后不...

三种世间

指三种世界。又作三世间。(一)据大智度论卷七十载,世,隔别之义;间,间差之义。(一)众生世间,即指五阴所成...

三种生身

指人类身体具有之三位。系数论学派所立。即:(一)微细身,略称细身。指初生之身,即佛教所指之中阴身。此微细身...

三种示导

梵语 trīni prātihāryāni,巴利语 tīnī pātihāriyāni。又作三示现、三教化...

三种光明

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载,光明有三,即:(一)外光明,指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此等光明能破除昏暗,故称...

三种成就

指唯识宗所说之种子、自在、现行三者。成就乃“得”之异名。有情之身中为色、心诸法所属,他身及非情等为己受用之...

三种有

有,“存在”之义。三种有,指三种存在之法,即:(一)相待有,如对长而有短,对短而有长;对境有心,对心有境;...

三种至教

显扬圣教论卷十一载,至教有三,即:(一)圣言所摄,谓修行之人于如来及诸弟子所说正法,当遵崇圣制,信解修习,...

三种行仪

乃日僧辨阿依善导、源信之说所立之三种念佛仪则。据辨阿之末代念佛授手印载,所谓寻常行仪,即不拘处所、身体、衣...

三种作意

作意,使心警觉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三种作意即指由所相应之观智而生起之三种精神作用。(一)自相作意,即观色...

三种即身成佛

即日本真言宗所立理具、加持、显得等三种即身成佛之义。此三者皆为平等法界中法尔无作之事业,通名即身成佛。就纵...

三种忍行

据诸经要集卷十载,菩萨修行时,有身、口、意三种忍行,即:(一)身忍行,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

三种身

身,即聚集之义。大乘五蕴论以名、句、文为三种身,即:(一)名身,依事立名,名诠自性,是为名身。(二)句身,...

三种奇特事

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载,佛有三种奇特之事,即:(一)神通奇特,谓佛妙应群机,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

三种定业轮

据地藏十轮经卷二“十轮品”载,如来以禅定、诵习、营福等法轮破一切烦恼惑业,并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证道果,故说此...

三种法身

(一)鸠摩罗什所立之三种法身,即:(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即金刚身。(二)五分法易,即戒、定等...

三种法华

指根本、隐密及显说三种,乃日本天台宗之说。日僧最澄在守护国界章卷上指出,一切佛教尽摄于法华经所说之一乘教中...

三种律仪

说一切有部将律仪(即防护)分为三类:(一)别解脱律仪(梵 prātimoksa-sajvara),又作别解...

三种思惑

指于尘境起诸染着而生之三种惑业。即:(一)俱生思惑,乃与形俱生者,即于托胎时所生之爱恶心。(二)依见思惑,...

三种相

(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以标相、形相、体相为三种相。(一)标相,标即表,如见烟即知是火等。(二)形相,指长短...

三种重罪

为密宗所立之三种重罪。即:(一)退三昧耶,谓受法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二)破三昧耶,谓已受密法之行者,...

三种香

指由树之根、枝、花所制成之世间三种香。据戒德香经载,此三种香唯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闻;阿难乃思惟欲寻较...

三种病相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者,若善识病源,能明四大、五脏、五根等三种病发之相,善加调治,则身心安隐...

三种神变

又作三种示导、三示现、三神足。据大宝积经卷八十六载,如来有三种神通变化,即:(一)说法神变,如来以无碍大智...

三种鬼神魔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魔能现诸形相,恼乱修行,障蔽禅定;行者若不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而致身...

三种常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具有恒常性之三法。即:(一)本性常,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

三种教相

(一)又作教相三意。乃法华经与法华以前诸经在教相上之三种差别。即:(一)根性融不融相,即五时八教之判教。法...

三种清净

指心、身、相之三种清净。乃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释集散品所立修般若之菩萨所具有者,即:(一)心清净,不生染心、瞋...

三种净肉

指许可比丘食用而不犯戒之三种净肉,即:(一)不为我杀,且不见其杀者。(二)不为我杀,且不闻被杀之声者。(三...

三种净业

为观无量寿经所举三种往生净土之因,亦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即:(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

三种习气

指名言、我执、有支三种。又作三种熏习、三熏习。由现行气分熏习所成,称为习气。即:(一)名言习气,乃依名言熏...

三种庄严

(一)极乐净土之庄严功德可分为三类。又作三种成就愿心庄严、三种愿严、三严。即:(一)国土庄严,即佛国土之庄...

三种胜勇猛

为大乘庄严经论卷一归依品所举修习佛道之三种胜勇猛。即:(一)愿胜勇猛,谓初修行之时,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

三种恶

成实论卷十以恶、大恶、恶中恶为三种恶。(一)恶,如杀、盗、淫、妄等违理造作之事皆属之。(二)大恶,自作亦教...

三种发心

(一)指菩萨在修行道位中所发之三种菩提心,即:(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

三种菩提心

又作三菩提心。(一)菩提心论载,菩提心之行相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之别,称为三种菩提心。(一)行愿菩提...

三种圆满安乐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修菩萨行者能成就三种圆满安乐,即:(一)成就加行圆满,谓于净戒不敢毁犯,于身语意清...

三种意生身

通教登地菩萨得如幻三昧,能示现无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意欲至彼,身亦随至,故称意生身。据楞伽...

三种灭

(一)三种有为、无为之灭。即择灭、非择灭、无常灭。据发智论卷二载:(一)诸灭是离系,称为择灭。(二)诸灭非...

三种僧

(一)据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所载,有:(一)菩萨僧,如文殊、弥勒等菩萨。(二)声闻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

三种睡眠

睡眠,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依天亲之遗教经论所立,睡眠之起有三种原因,即:(一)从食而起,(二)从时节而起,...

三种精进

(一)成唯识论卷九所立之三种精进。即:(一)被甲精进,发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愿,期无数大劫而无退屈之念,誓...

三种禅

指三种禅定,即:(一)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有二种:(1)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

三种礼佛

据华严孔目章卷一载,以身仪之端正、内心之虔诚与否,而分礼佛之态度为三种。即:(一)成过礼,礼佛时,身仪不正...

三种薰习

(一)指唐译摄大乘论卷上所举之三种习气,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参阅“三种习气”658) (二...

三种证相

据法华忏仪载,上中下三根之人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然以根性之异,故所证之相亦不同。即:(一)...

三种变易生死

乃就变易生死之名而释为三义,即:(一)微细之生灭称为变易死,因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故称变易。又变易是死...

三个告敕

于法华经之说会中,释尊对化菩萨与来自他方之菩萨所予之三度教敕。即:(一)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乃欲以此法华经...

三纲

(一)指寺院中统领僧众,职掌事务之三项僧职。纲,意谓以有德之僧立纲纪,提挈僧众。即:(一)上座(梵 sth...

三罚业

梵语 trīni dandāni,巴利语 tīni dandāni。略称三罚。即身罚业、口罚业、意罚业等三...

三聚

(一)指三种类聚。又称三定聚。即:(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大智度论卷八十四言能破颠倒者,...

三聚净戒

梵语 tri-vidhāni ?īlāni。指大乘菩萨之戒法。又作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简称三...

三说声

又作三士。梵语文法中,将说者分为三种,即:(一)自说声,又作说自声、上士。指有关说者自身,即第一人称。(二...

三酸图

乃以儒、道、释人物为画题之图画。相传苏东坡(儒)、黄鲁直(道)同赴金山寺访佛印和尚(释),访毕,出而同尝桃...

三障

梵语 trīny āvaranāni。三种障碍。(一)又作三重障。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

三际

(一)即三世。(一)前际(梵 pūrvānta),指过去。(二)后际(梵 aparānta),指未来。(三...

三魂七魄

即众生身中之三种魂识与七类魄识。三魂,指胎光业魂神识、幽精转魂神识、相灵现魂神识;七魄,指雀阴魄神识、天贼...

三德

(一)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三者。依南本涅槃经卷二载,三德犹如伊字三点(悉昙伊字为)...

三德六味

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

三慧

梵语 tisrah prajāh。指闻思修三慧。即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即:(一)闻慧(梵 ?rutam...

三慧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种因缘、法义而成,凡六十余条,可作佛教徒修养之指南。梁武...

三摩地

梵语 samādhi,巴利语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

三摩地法

乃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统称其法为三摩地法。又为凝想五相成身、三密秘观,以通达三...

三摩波多法

密教护摩修法之一种。即于一座护摩之终,祈念究竟成就之法。全称三摩波多护摩法、成就护摩法。又作终法。三摩波多...

三摩呾吒国

三摩呾吒,梵名 Samatata。东印度之古国名。据大唐西域记卷十载,此国周三千余里,滨海地湿,都城二十余...

三摩呬多

梵语 samāhita,巴利语同。意译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又由前加行等所引发的定之分...

三摩耶

梵语 samaya 之音译。又作三昧耶、縒么野、娑摩耶。意译时、众会、一致、规则、教理。一般多作“时”、“...

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之法。三摩耶,乃平等之义,密教以三密平等之法为其根本义理,故总称其法为三摩耶道。(参阅“三摩耶”6...

三摩若

旧译作“总相”,新译作“有”。为胜论学派所说六句义之第四句义。百论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六下):“四者三...

下钵

(一)依照钵盂容量之大小,有上钵(巴 ukkattha-patta)、中钵(巴 majjhima-patt...

三乐

(一)指外、内、法乐等三乐,乃依往生论注卷下所立。即:(一)外乐,为五识(眼、耳、鼻、舌、身)缘五境(色、...

三热

又作三患。为长阿含经卷十八所举龙之三种苦恼。即:(一)热风热砂等烧皮肉骨髓之苦恼,(二)恶风夺居处饰衣之苦...

三缘

又作摄取三缘。乃指亲缘、近缘、增上缘,即念佛之行者被阿弥陀佛光明所摄之缘由,共有三种。此语系出自善导之观经...

三请

指三次请佛说法。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二中):“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

三论

指龙树之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及提婆之百论二卷。此三部论书为三论宗所依用之要典,皆为鸠摩罗什所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