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五分

(一)谓无著所著之五部大乘论。相对“十支论”之名,故称五分。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

五分十支

五大论与十支论之合称。为法相宗所依之根本论著。五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颂、金...

五分戒

优婆塞戒之五种类。由受持戒法之多寡分为:(一)一分戒,受三归依已,受持一戒。(二)少分戒,受三归依已,受持...

五分法身

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梵 asamasama-paca-sk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

五分律

凡三十卷。全称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略称弥沙塞部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系佛入灭后三百年顷,自上座部系统分...

五分香

以香比喻五分法身。无学圣者于自身成就之五种功德法,称为五分法身。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五天竺

中古时期,印度全域分划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又称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依大唐西域记...

五心

指心识觉知外境(对象)时,顺次而起之五种心。即:(一)率尔心,又作率尔堕心。率尔,即突然之意。谓眼识初对外...

五手

谓净居天之五种印。即:(一)思惟手,微屈小指与无名指,余三指舒散如三奇杖,头稍侧,屈手向内,以食指指颊。(...

五支作法

梵语 paca-avayava-vākya。乃古因明之用语。又作五分作法。即由宗(梵 pratijā)、因...

五支戒

由大涅槃心一理之根本所开出之五种支末事戒。即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

五斗米道

东汉张陵所创道教之一派,从学者须缴五斗米,时人称为五斗米道。张陵即后世所称之张天师,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五方色

指五方颜色。密教对五方颜色有二说:(一)不空三藏所传者,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黄,此准于世法...

五方便

(一)二十五方便之略称。天台止观修习之远方便有二十五种,称为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科,即:(一)具五缘,(二)...

五方便念佛门

凡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

五日八讲

日本佛教用语。谓于五日中,分八座讲说法华经八卷。即自初日之夕座始,至第五日之朝座终。依据法华经传记卷三唐慧...

五日十座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法华十讲。唐代慧明将法华经八卷分为八座开讲,是为法华八讲之始,后盛行于日本。于日本,除法...

五木

四月八日灌佛会,灌浴诞生佛所用,作为香水香汤之五种材料,即桃、李、松、柏、柳等。[莹山清规卷下年中行事] ...

五比丘

梵语 paca bhiksavah,巴利语 paca-vaggiyā bhikkhū。又作五群比丘。乃释尊...

五功德门

出于天亲之净土论。谓往生极乐净土所得之五种果相。又作功德五念门、五果门。即:(一)近门,初至净土,入大乘正...

五失三不易

指译经之五失三难。全称五失本三不易。东晋道安所倡,谓梵经汉译乃属至难之业,总结之,计有丧失原意之五者(五失...

五旦望

禅林五参上堂日与祝圣上堂日之总称。五参上堂日指每月初五、十、二十、二十五等四日,祝圣上堂日即初一(旦)、十...

五生

指菩萨受生之五种方法。即:(一)息苦生,又称除灾生。如于饥馑之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之世,...

五同缘意识

指第六识(意识)与眼等五识,共同认识色香等五境。 p1074...

五因

(一)以地、水、火、风等四大为能造之因,以诸色法为所造之果,其因与果之间具有五种关系:(一)生因(梵 jā...

五因五果

往生净土之因与果各设五门。因之五门即五念门,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果之五门指近门、大会众门、宅门...

五妄想

谓五蕴。(一)坚固妄想,即色蕴。众生之体、心、命等皆为妄想相之结合,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色身称为坚固妄想。...

五如来

即指五佛。(一)指密教曼荼罗中央之大日如来与其四方之四佛。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东配以阿閦如来,西...

五如来色

密教五佛之身色。又称五佛色。五佛指大日、宝幢(或阿閦)、开敷华(或宝生)、无量寿(阿弥陀)、天鼓雷音(或释...

五字文殊法

以五字文殊为本尊,念诵 (a,阿)、 (ra,罗)、 (pa,波)、 (ca,左)、 (na,那)五字真言...

五字文殊菩萨

梵名 Majughosa。音译曼殊伽沙。即以 (a,阿)、 (ra,罗)、 (pa,波)、 (ca,左)、...

五字色

即五大之色。 (a)表地大,为黄色; (vi)表水大,为黑色; (ra)表火大,为赤色; (hūj)表风大...

五字咒

五字文殊之陀罗尼。即 (a,阿)、 (ra,罗)、 (pa,波)、 (ca,左)、 (na,那)等五字真言...

五字明王

谓五大虚空藏菩萨之五字真言。全称成就富贵金刚虚空藏钩召五字明王。亦即 (vaj)、 (hūj)、 (trā...

五字门

五字指 (a,阿)、 (va,嚩)、 (ra,啰)、 (ha,诃)、 (kha,佉),为五大之种子。大日经...

五字严身观

又作五大成身观、五轮成身观、五轮观。为“五相成身观”之对称。即真言行者以 (阿)、 (鍐)、 (囕)、(唅...

五存七缺

净土门之正依经典为无量寿经,其十二种译本之中,有五种尚存,七种已缺,称为五存七缺。所存之五种,为无量清净平...

五年大会

梵语 paca-vārsikamaha。音译作般阇于瑟、般遮于瑟、般遮越师,略称般遮。又作五年功德会、五年...

五百人授记

指佛陀为五百弟子授予成佛之记莂,皆号普明如来,谓之五百人授记。据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载,佛陀曾授记憍陈如比...

五百大愿

五百广大之本愿。又称五百誓愿。即释尊在因位为宝海梵志时,于宝藏佛前所起之五百种誓愿,舍净土成佛,而取秽土成...

五百世怨家

谓五百生中互结仇怨者。经律异相卷四十六引出抄毗昙婆沙经所载,尝闻有一女子为饿鬼所持,即以咒术质问饿鬼,饿鬼...

五百世无手

谓佛弟子传递酒器使人饮酒者,将招感五百世中皆无手之果报。盖酒乃乱性起罪之根本,故饮酒戒为梵网经所说四十八轻...

五百仙人

五百位外道之高德。有关五百仙人之传说,依大智度论卷十七所载:(一)憍赏弥国优填王由色染之故,曾断五百仙人之...

五百生

又作五百世。为表示长时所用之语。语出五百本生经,该经现已失传。 p1080...

五百由旬

法华经化城譬喻品说越过五百由旬之险难恶道,即至宝处。此五百由旬之解释,异说甚多,天台智顗谓凡圣同居土(指六...

五百估客

五百位贩货人。依大智度论卷七载,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适逢摩伽罗鱼王张口,海水疾流入鱼口中,人船俱危。其时,...

五百戒

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数。各律典所载戒条数目不一,如四分律中列有三四八戒、十诵比丘尼戒本凡三五○戒,其他律典亦无...

五百身因

(一)五百位已得阿罗汉果之比丘各说自身所由生之原因。或观无明即是身因,或观爱与无明为身因,或说行识、名色、...

五百长者子

指长者之子五百人。常见于经典之中。依维摩经佛国品所载者,维耶离国长者之子五百人与宝积童子共诣佛所,持七宝盖...

五百陀罗尼

五百种之陀罗尼。陀罗尼为梵语 dhārani 之音译,意译作能持、能遮,或译总持。集种种之善法,能持令不散...

五百部

据大智度论卷六十三载,佛入灭后五百年,小乘之异部杂出,而为五百部。五百部非指实数,系形容为数众多之语。 p...

五百结集

又作五百集法、五百出。佛入灭之年,于阿阇世王保护之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梵 Vai...

五百毳徒

身着毳衣之五百徒众。毳衣,谓鸟毛织成之衣。以着毳衣者为其徒,表受王侯器重之意。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记道潜禅师...

五百尘点劫

为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所举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又作五百亿尘点劫。即粉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

五百蝙蝠

乃结集大毗婆沙论之五百罗汉之前身。依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此五百罗汉之前身为五百蝙蝠,居于树中,后此树燃于火,...

五百罗汉

五百位阿罗汉之略称。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即经论中常见之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关五百罗汉之...

五色

梵语 paca varna,巴利语 paca vannā。又作五正色、五大色。即青(梵 nīla)、黄(梵...

五色水

浴佛节灌沐佛顶之五色水。即取都梁香为青色水,取郁金香为赤色水,取丘际香为白色水,取附子香为黄色水,取安息香...

五色光印

持诵诸佛光明真言灌顶陀罗尼时所结之光明灌顶印。右手散开五指,从五指顶端放出五色光明,观想普照苦恼之众生,令...

五色列次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显色,其次第依经轨而有异说:(一)白、赤、黄、青、黑。一般称为胎之五色,系法...

五色界道

又作众色界道。谓造显曼荼罗时,为区别各重位,而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依大日经疏卷六载,诸界道中,中央及第一重应...

五色根

色蕴中之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p1084...

五色粉

真言行者作坛时,涂坛所用之五种染料。即白、黄、赤、青、黑五色之染粉。白色为粳米粉,黄色为郁金末或黄土末,赤...

五色云

梵语 paca-rūpamegha。五种色彩之云。又称五彩叠云。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之物。执此云...

五色线

五色之线缕。又作五色綖、五色缕、五色绳、五色丝。即合青、黄、赤、白、黑五色细丝为一条之线缕。依大日经疏卷五...

五行

(一)五元运行之意。即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故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之要素,...

五衣

梵语 paca cīvarāni,巴利语同。又称尼五衣。即僧伽梨(梵 savghātī,巴同)、郁多罗僧(...

五位

指五种类别。(一)部派佛教将一切法分为五种。又作五事、五法、五品等。即:(一)色法,指物质界。(二)心法,...

五位七十五法

为俱舍宗对一切法之分类。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类别,概分之为五大类。此七十五种类别与种种形象相应,即以心为主...

五位百法

诸法的分类之一。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之说,而唯识(法相宗)则将一切法分类为五位百法。此百种事象并无实体,仅...

五位无心

无分别识心生起,称为无心位,亦即诸转识不现起之时。此系法相宗针对第六意识暂时间断之时所立之五种无心之位。此...

五住地惑

五种住地之惑。又作五住地烦恼。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

五佛

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来、五禅定佛。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别。(一)金刚界五佛,即毗庐遮那(梵 Vai...

五佛子

(一)佛陀最初度化之五比丘。据中本起经卷上所载,五比丘依次为拘邻、拔提、摩男拘利、十力迦叶、頞陛。(参阅“...

五佛五身

密教五佛及其所配之五身。(一)大日如来,为常住三世净妙法身。(二)阿閦如来,为金刚坚固自性身。(三)宝生如...

五佛生五菩萨五金刚五忿怒

密教五佛各出现菩萨、金刚与忿怒。此三者次第为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亦为境、智、行之三轨。(一)大日如来,...

五佛顶

又作五顶轮王、如来五顶。指具有如来无见顶相功德之诸尊。即:(一)白伞盖佛顶(梵 Usnīsa-sitāta...

五佛顶法

依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以金轮、白伞盖、光聚、高、胜等五佛顶尊为本尊,为祈求息灾或增益所修之密法。五佛顶...

五佛羯磨印

密教五佛之羯磨印。羯磨印,乃结显其尊威仪事业之印。五佛中,大日如来用智拳印,阿閦佛用触地印(右手下垂触地)...

五佛宝冠

又作五佛冠、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

五佛灌顶

指密教仪式中,以五瓶香水象征佛智,洒灌在行者头上,此有受职与结缘两种。 p1095...

五佛灌顶印明

由五佛授五智之灌顶宝冠予行者之印相与真言。五佛指大日(遍照尊)、阿閦、宝生、弥陀、不空。其中:(一)遍照尊...

五作业根

梵语 paca karmendriyāni。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五业。指数论二十五谛中第十...

五别境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缘别别之境所生之五种心所。指欲(梵 chanda)、胜解(梵 adhimoksa...

五利使

梵语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

五劫思惟

指五劫期间思惟。即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于发四十八愿前,曾有五劫期间之思惟。又五劫思惟之阿弥陀佛像,...

五妙

(一)谓色、声、香、味、触五境中之净妙者。系就极乐之境界而言之。依往生要集卷上载,极乐净土有十乐,其第四乐...

五妙欲

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有漏之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但凡夫之欲心所感则为妙乐,故称五妙欲。[俱舍论卷...

五帝

我国古代神话中之五位天帝。道教供奉为神。据唐朝贾公彦疏载,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

五果

又作五果。盂兰盆供所用之五种果品。即:(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柰椹等。(三)...

五忍

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一)伏忍,地前...

五戒

梵语 paca ?īlā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

五戒分受

指五戒之分受分持。十住心论卷二说明五戒之相,并讨论此五戒可否“分受分持”之问题。质难者据萨婆多部之义,并引...

五戒法

佛初为提谓、波利等在家弟子授二皈依,后即授以五戒而为优婆塞、优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净士(女),...

五更

更,历、经之意。一夜区分为五分,称为五更。又作五夜、五鼓。即:甲夜(初更,今午后八时)、乙夜(二更,午后十...

五更转

为流行于唐代之佛教俗曲。取一更至五更,由夜深昏沉而转至天明破晓之譬喻,喻指人之无明昏闇由信佛而转至开悟透达...

五没

五种退没之相。指天人退没于下界时所现之五衰相。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载,五衰相即:(一)衣裳垢腻,(二)头...

五身

五种佛身,乃华严宗所说。即:(一)法性生身,由圆常之法性体所生之佛身。(二)功德法身,以万行功德为因所成之...

五辛

辛,梵语 parivyaya,西藏语 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

五邪命

指比丘以五种邪法求取利养而活命。即:(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违反佛之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