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心药

指佛法。佛教以出世之教法医治众生之心病,故称心药。众生之心原本清净,无有垢染,然以无明覆盖之故,生起种种烦...

心识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

心证

即心与佛相印证。释皎然诗有“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之句。 p1410...

心镜

指心。众生之心犹如明镜,能映照万象,故称为心镜。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下):“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

心觉

(1117~1180)日本真言宗僧。世称宰相阿阇梨、常喜院阿阇梨。于园城寺剃发受戒,修学天台止观法门。曾与...

心魔

指贪欲、淫欲等烦恼魔。乃使人步入邪途之力。楞严经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之语。此烦恼之恶魔,能贼害世间与出世...

心观

指天台圆教一心三观之观法。为不次第三观,即空、假、中三观融即于一心,举一观而圆具三观。此观法系以吾人平常之...

戈壁

蒙古语 gobi,意为难生草木之沙漠。又称戈壁滩、戈壁沙漠。东至大兴安岭,西接帕米尔高原,可分为哈密以东之...

手巾

梵语 snātra-?ataka。大乘比丘所常持用的十八物之一。又作拭手巾、净巾。乃拭净脸、手之布片,相当...

手印

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梵语 mudrā,巴利语 muddā,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

手足指缦网相

梵语 jālāvanaddha-hasta-pāda。又作指网缦相、俱有网鞔相、手足网缦相、手足指鞔相。为...

支分

(一)如手足等之四肢五体,称为支分。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四上):“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 (二)...

支分生曼荼罗

又作支分上曼荼罗。支分者,四肢五体之义。即密教于本尊、阿阇梨或行者身上,以观念建立之曼荼罗。此有二类:(一...

支用

支,分之意。谓分用钱物等。于禅林,掌管常住钱物之支用,乃副寺(库头)之职权。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四八·一一...

支伐罗

梵语 cīvara。又作至缚罗。意译作衣。为佛制比丘三衣(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之总称。一般以袈裟(梵...

支妙音

魏晋比丘尼。生卒年不详。幼而志道,通内外之学,善为文章。孝武帝时,与会稽王道子、孟顗等交,道子为师建立简静...

支孝龙

魏晋僧。淮阳(河南淮阳)人。少以风姿见重,神采卓荦,高论适时。精研小品经,以为心要。与当世名士陈留、阮瞻、...

支具

一般多指密教修法时所需之各种必要器具。包括各种法器、供物、所燃点之香,及布置道场之大小器物等。(参阅“支度...

支法度

西晋译经僧。惠帝永宁元年(301),译出逝童子经、善生子经、十善十恶经各一卷,及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其中...

支法领

东晋僧。投庐山慧远门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与法净等共游西域求法,至于阗,得华严经梵本三万六千偈及四...

支亮

汉末三国时代僧人。字纪明。为支娄迦谶之弟子,支谦之师。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等均不详。[合首楞严经记(支愍度)]...

支度

为度量、支办之意,亦即准备之意。密教修法之时,需先准备必要之本尊及资具,如金铜铃等诸器具、龙脑苏合等诸香、...

支施仑

月氏国优婆塞。博通诸经,特善方等三昧。东晋咸安三年(373),奉经抵凉州,受刺史张天锡所敬重,口译须赖经一...

支郎

僧之雅名。高僧传载,魏僧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聪明多智,时贤称之为支郎。其后,支郎一词乃转用为僧人之...

支娄迦谶

(147~?)梵 Lokasema。汉代译经僧。又称支谶。大月氏(中亚古国)人。后汉桓帝末年至洛阳,从事译...

支硎山

位于江苏吴县西南。又作南峰山、报恩山、观音山。硎,谓平石。以此山多平石,且因晋代高僧支遁隐憩于此,故称支硎...

支提

梵语 caitya,巴利语 cetiya。又作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积集之义...

支提山

梵名 Caitya-giri。(一)梵名又作 Caitya-parvata,巴利名 Cetiya-giri...

支提寺

位于福建宁德之支提山西面。吴越王钱俶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历代均曾重修。以大雄宝殿为主,接连有天王、...

支提国

支提,梵名 Ceti,又作枝提、支陀、脂提渝、枝提庾。意译众[艹/积]、忆。为印度古国名。即今印度阿拉哈巴...

支愍度

晋代僧。又作支敏度。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心无宗之创始者。永嘉之乱,南渡避兵。成帝时,与康僧渊、康法畅共游...

支节

(一)梵语 pra?ākhā。音译钵罗奢佉、波罗舍佉、钵罗[贝*奈]佉。为俱舍论所说胎内五位之第五。即托胎...

支道根

东晋译经僧。游化诸方,说法利众。成帝咸康元年(335),译出方等法华经五卷,其后又译阿閦佛刹菩萨学成品经二...

支过

因明用语。“阙过”之对称。指因明理论上,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之过失。又作支失。即新因明家...

支遁

(314~366)东晋学僧。陈留(河南开封)人,或谓河东林虑(河南彰德)人,俗姓关。字道林,后从师改姓,世...

支昙籥

东晋僧。月氏人。生卒年不详。寓居建业,少年出家,栖止于吴之虎丘山。戒行清卓,众所钦服。东晋孝武帝初,敕请人...

支谦

为三国吴之译经家。三世纪末大月氏人。字恭明。初随族人迁至东土,寄居河南。通晓六国语言,并从支娄迦谶之弟子支...

支曜

东汉译经僧。西域人。博达典籍,妙解幽微。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抵洛阳,先后译出成具光明定意经等大小乘经...

支疆梁接

三国时代之译经三藏。西域人。疆梁接为梵名,译作正无畏。又作枝[彳*姜]。曹魏甘露元年(256),译法华三昧...

梵语 vyajana。音译便膳那。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字,为名与句之所依。据俱舍...

文才

(一)(1241~1302)元代僧。俗姓杨。字仲华。博通古今坟典史籍,尤精性理之学。壮年出家,遍游讲肆,专...

文化财保护法

日本为保存及应用各种文化资产所制定之法律。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五月公布,法律第二一四号。内容包括:(...

文句

(一)指解释经文。又称章、疏、述义、记、释解等。以文句为题之书名有天台智者之妙法莲华经文句、金光明经文句等...

文光塔

位于广东潮阳县城。旧为千佛塘,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为道士赵汝篪所创,当时规模较小。明崇祯八年(16...

文字人

“暗禅者”之对称。指拘泥执著于文字之学问,而无真修实行之修业者。与“文字法师”为同类用语。 p1422...

文字法师

禅林中,对专习教相而不修禅行者之蔑称。又禅门修行之人,无坐禅修行之实际体验,仅于文字上解释禅之文字禅者,亦...

文字般若

三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之一。指般若波罗蜜经等。文字虽非般若,但能诠般若,又能生般若,故称之为般若。[大乘义...

文字禅

(一)凡三十卷。石门文字禅之略称。又称筠溪集。乃宋代石门寺僧慧洪觉范禅师之诗文集,为门人觉慈所集录。有明万...

文守

(1608~1646)日本临济宗僧。为山城灵源院之开山。俗姓源。字一丝。十四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后入愚...

文夹

收置书札之手箱,禅林称之为文夹。 p1423...

文果

清代临济宗僧。法名超揆,号轮庵,乃长洲文征明之孙。年十七,以白衣参退翁弘储于江苏灵岩寺。永历四年(1650...

文法学派

在古代印度,语言系作为一种思考之对象,然在吠陀(梵 Veda)神学中,有关祭典上实际之补助文献中,有所谓“...

方座

指方板之台座。佛像之台座,形式极多,其中式样最简,仅为一方板,且其上无任何装饰者,称为方座。(参阅“台座”...

方术

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

方等

梵语 vaipulya,巴利语 vedalla 。音译作毗佛略、毗富罗、鞞佛略、斐肥儸、为头离。译为方广、...

方等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之一。系天台宗智顗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三昧行。三昧,谓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即于闲静之处庄...

方等三昧行法

全一卷。智顗所说,门人灌顶笔受。为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又称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仪、...

方等戒坛

依大乘方等之文所设立之戒坛。即不拘根缺缘差,亦不细拘禁忌,凡发大心之人皆能得戒,摄人最为周遍广大,故称方等...

方等时

指佛陀宣说方等经之时期。乃天台宗所判五时中之第三时。即佛陀自成道后第十二年起,于八年之间,广说维摩经、金光...

方等部

大乘经五大部之一。指华严、般若、法华、涅槃等四部以外之大乘诸经。为智旭阅藏知津所用之分类法,依天台五时判教...

方等经

(一)为大乘经之总称。(参阅“大乘经典”828) (二)指十二部经中之毗佛略(梵 vaipulya)。毗佛...

方等忏悔

指方等三昧之忏法。又作方等忏。即行方等三昧时,诚心忏悔六根之罪障。(参阅“方等三昧”1441) p1442...

方诣

方,谓方所;诣,谓所至。即谓事物之方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一(大四○·二上):“薄知方诣。” p1...

方荣升

明代安徽巢县人。为民间宗教圆教(大同教)之创始人。曾从清茶门教教主王秉衡之徒孙金悰有习教。著有破邪显正明心...

方网三昧

指菩萨之三昧。菩萨之三昧纵横八方,广大无边,犹如面面俱罩之罗网,故称方网三昧。从容录第八十二则(大四八·二...

方广寺

(一)位于南岳衡山(湖南)莲花峰之中。四面峰峦拥抱,环绕如城,形似千瓣莲花,寺基则在莲房上。为唐代古刹,唐...

方广道人

指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方广,即方正广大之意,系指大乘。道人,即“学道之人”意。自语义而言,系指大乘之学者;...

方论师

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系以方位为万物之因的外道论师。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方论师执方为常住,以四方、四维等方位...

方坛

又作地轮坛、金刚轮坛、金轮坛。谓四方正等之曼荼罗坛,大坛多用之。方形为地大之形,表示万物生长之德。为密教护...

日中

六时之一。指巳刻至未刻,即今上午十时至午后二时之间。(参阅“三时”596) p1444...

日中一食

十二头陀之一。在印度,佛教之修行者,一日中仅一度用食,其他时间不得进食,此为戒律所规定者。[十二头陀经](...

日中宝石

指不滞于一处,表示自由自在之境界;犹如宝石,置于日光下,呈现种种色,青黄赤白等,无有定色。此系出自南本大般...

日天

梵名 āditya。音译作阿泥底耶。又作日天子、日神。在印度,将“创造力”神格化,称为日天。后为太阳神(梵...

日日是好日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日日是好日。碧岩录第六则(大四八·一四五下):“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

日月轮

于密教,日轮表胎藏界之理,月轮表金刚界之智,故诸佛以善巧智令行者于内心观想日月轮。[菩提心论、菩提心义卷一...

日月灯明佛

日月灯明,梵名 Candra-sūrya-pradīpa。又作灯明佛。乃于过去世中出现宣说法华经之佛。其光...

日出论者

鸠摩逻多之别号。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载,佛入灭后一百年顷,北天竺怛叉翅罗国有鸠摩逻多(梵 Kumāralā...

日本十五大寺

即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新药师寺、本元兴寺、招提寺、西寺、四天王寺、崇福...

日本四大寺

依时代而异:(一)飞鸟时代飞鸟京之四大寺(推古天皇以后,百余年间,建都于飞鸟):大安寺(大官大寺)、药师寺...

日光菩萨

(一)日光,梵名 Sūrya-prabha。又作日曜菩萨、日光遍照菩萨。药师如来二胁侍之一。身呈赤红色,左...

日行五风

据起世因本经卷十最胜品载,日天宫殿纵广五十一由旬,上下四方悉皆正等,墙壁栏杆皆由金银琉璃所成,宫殿成四方形...

日没

六时之一。指未刻至酉刻,即今之午后二时至六时之间。(参阅“三时”596) p1453...

日禺中

禺中,指午前十时,即巳时。天台宗以之配于五时中之第四般若时,即佛陀宣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次说诸部般若经之时...

日面佛月面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马大师不安、马祖日面佛月面佛。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

日宫

即日天子之宫殿。据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载,殿名修野,位于自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处,其厚广各五十一由旬,周回一...

日参

指为祈愿成就,而于一定期间内,每日参诣神佛。 p1453...

日域

(一)日所照之区域内。 (二)日本人对其本国之自称。 (三)指朝鲜。 p1453...

日旋三昧

为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又作日轮三昧。嘉祥法华义疏卷十二(大三四·六二二中):“日旋三昧者,如日天...

日喻菩萨十种善法

据宝雨经卷五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日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令一切幽...

日牌

牌,指牌位。即为死者每日诵经供养回向所设之牌位。对此,每月于死者之忌日诵经供养回向而设者,称为月牌。 p1...

日黄总簿

指禅林中,常住日常所用之总簿。日,日常之意;黄,指黄檗,芸香科之植物,可作药用及染料。为避蠹虫,故将总簿染...

日想观

又作日轮观、日想、日观。为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行此观法时,于落日之际,正坐向西,谛观彼落日,内心坚...

日照

(613~687)唐代僧。梵名 Divākara,音译地婆诃罗。中印度人。广通三藏,兼善五明。高宗仪凤(6...

日照四洲

据起世因本经卷一载,劫初世间黑暗时,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遂有昼夜年岁时节。日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

日种

梵名 Sūryavaj?a。释尊俗家五姓之一。释尊之祖称甘蔗王,相传其未经胎藏,乃由日照而生,故称日种。[...

日称

中天竺人。赐号“宣梵大师”。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至汴京,奉敕从事译经。至和年间(1054~1055...

日精摩尼

指火珠。颇梨分为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即由火珠所成。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第八手执此珠,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日幢华眼鼓

指密教金刚界之五佛。即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华开敷佛、莲华眼佛(无量寿佛)、天鼓雷音佛。 p1456...

日课念佛

指以修“称名念佛”为每日之功课。如唐朝道绰以每日称念佛名七万遍为日课,善导撰述观经疏时,日诵阿弥陀经三遍、...

片供

密教灌顶式、小坛所所供之供物,有前供三个与后供三个,若仅以前供之部分行供养时,则称片供。此系出自金刚顶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