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五种土

据华严经疏卷七载,(一)唯性土,唯性,即如来所证法性之体;谓如来之体,身外无土,土外无身,身土不殊,唯一法...

五种大师功德

指为人戒法之师者,必须具足五种功德。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所举,五种即:(一)戒行无失,谓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

五种不生

于菩萨阶位中之上忍位所得之五种利益。即:(一)生不生,谓于卵生与湿生得非择灭,不受其生。(二)处不生,谓不...

五种不能男

指五种男根不全之人。又作五种不男、五种黄门(梵 paca pandakāh)。据十诵律卷二十一所举,即:(...

五种不退

谓生于净土,有五种永久不退失菩提之功德。即:(一)大悲摄持不退,众生生于净土者,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摄持之,...

五种不应施

指不应施与他人之五种事物,即:(一)非理求财,指不顺理所得之财物,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能令...

五种不还

又作五种阿那含、五不还果、五种般。不还,梵语 anāgāmin 之意译,为声闻四果之第三,乃断尽欲界九品之...

五种不翻

梵语译成汉语时,有五种情形不予意译,而保留其原音(音译)。即:(一)为秘密之故,例如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

五种天

指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第一义天五种。(一)世间天,指人中之王假名为天,如称天子。(二)生天,指众生可...

五种比量

五种推理之方法。即:(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如见烟则推知有火。(二)体比量,由此一体性而推知彼之体...

五种布施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

五种色法

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称为五种色法。即: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

五种行

(一)为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五种法师之行。谓于经文能:(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

五种言说

言说之相有五种类别。即:(一)相言说,执着色等诸相而生之言说。(二)梦言说,依梦中所现虚妄境界不实而生之言...

五种念诵

念诵之法可分五种。一般经轨多列举四种念诵之说,仅秘藏记与金刚界对受记举出五种念诵之名。(一)秘藏记之五种:...

五种性

梵语 paca-gotrā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又作五种姓、五性、五种种性、五乘种性、五种乘性。法相宗将...

五种果

梵语 paca phalāni。又作五果。(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之有为无为之果有五种之别。指:(一)等流...

五种法

又作五种成就法。为密教所行修法之类别。即息灾法、增益法、降伏法、敬爱法、钩召法。瑜伽护摩轨中说五种护摩,以...

五种法身

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历来大小乘诸家有关法身之说各异,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等诸说。(一)华严经随疏演义...

五种法师

能弘扬道法之五种法师。又作五法师。即:(一)受持法师,谓于如来之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受之,又能忆持而不忘者。...

五种故思

经过思惟所造之故思业分为五种,即:(一)他所教敕之故思业,谓自己虽不欲作,但由他人之强制,发起故思,行不善...

五种甚深

甚深,指如来所证之真如理智境界。法华经论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称五种甚深。即:(一)义...

五种修法

密教之护摩法有五种之别,即:(一)扇底迦(梵 ?āntika),意译作息灾、寂灾。(二)布瑟征迦(梵 pu...

五种般若

般若,梵语 praj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依般若心经疏、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所载,五...

五种衲衣

以废弃无用之布缝缀而成之五种僧衣。即:(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

五种问

发问之五种原因。即基于不解、疑惑、试验、轻触、欲利乐有情等原因而问。[瑜伽师地论释] p1184...

五种唯识

(一)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种,即:(一)境唯识,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毗...

五种得失

指修往生净土正杂二行之五种得失。又作五次相对。即亲疏、近远、无间有间、不回向回向、纯杂等五种相对之得失。(...

五种梵音

梵音,即大梵天王所发之声,具有五种清净之音,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大梵天王修习禅定,戒行清净...

五种净食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即:(一)火净食,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后食。(二)刀净食...

五种眷属

据法华玄义卷六下载,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计有五种:(一)理性眷属...

五种通

又作五通。通,即通力,指身、口、意三业通用无碍而可变化自在之能力。即:(一)道通,由证悟中道实相之理而得,...

五种通经

谓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五法而弘通经典,敷演佛法。即五种法师之行。[法华文句卷八上](参阅“五种法师...

五种恶性

据善导之观念法门载,凡夫之机性分为善性人、恶性人二种,恶性人复有五种,即:(一)谤真行伪之恶人,(二)谤正...

五种恶病

佛住世时,毗舍离国所流行之五种大恶病。即:(一)两眼赤如血,(二)两耳出脓,(三)鼻中流血,(四)舌噤无声...

五种散乱

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之说,众生心中具有五种散乱。散乱,梵语 viksepa,乃心流荡于所缘境之精神作用。即...

五种无

为印度胜论学派所立“无说句义”之五种分类。胜论学派将一切客观事物分成实、德、业等六大范畴,称为六句义,后又...

五种结界相

出自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为如来制定比丘结界之法,系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萨、建塔寺时,于空地、山林、水边,随其...

五种善性

据善导之观念法门载,凡夫之机性有善性人、恶性人之别,善性人又分五种,即:(一)闻即舍恶行善之善人,(二)舍...

五种善根发相

坐禅所积功德之五种相。即:(一)息道善根发相,修行者数息观成就,于禅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又分为(1)知息...

五种顺受

指自性顺受、相应顺受、所缘顺受、异熟顺受、现前顺受。(一)自性顺受,指一切受。即以受之心所为体,总括三受、...

五种铃

为密教所用之法器。即一钴铃、三钴铃、五钴铃、宝铃、塔铃,总称为金刚铃。铃,表说法之义;五种谓五智。此五种铃...

五种僧

又作五僧差别。依僧众道业之高低深浅而分为五种。即:(一)无耻僧,谓毁坏禁戒,身披法服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

五种精进

精进,即勇猛修善断恶之心理及行为。据成唯识论卷六举出五种精进,即:(一)被甲精进,谓于最初发勇猛强烈之誓愿...

五种说人

能说佛法之五种人。(一)指:(一)佛,(二)佛弟子,(三)仙人,(四)诸天,(五)化人。出于大智度论卷二。...

五种说法

又作如来五种说法。谓佛以言说、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力而说法。(一)言说力,谓如来虽以言音宣说三世、世...

五种增上缘

又作五增上缘、五缘。以佛为增上缘,念佛者所受之利益共有五种,即:(一)灭罪增上缘,又作现生灭罪增上缘。以阿...

五种禅

(一)指四念处、八背舍(观)、九次第定(练)、师子奋迅三昧(熏)、超越三昧(修)等五种。其中,四念处为所观...

五种总持

又作五持。梵语 dhāranī,音译陀罗尼,意译作总持,有五义,即:(一)闻持,自闻一字之声,具悟五乘之教...

五种藏

五种之如来藏。指如来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出于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佛性论卷...

五种忏悔

据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载,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称五种忏悔。即:(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

五精舍十塔

系五精舍和十塔之并称。在印度,如来之灵迹有五所精舍及十所塔。(一)关于五精舍,有几种说法:(1)大智度论卷...

五彩幡

即以五色彩画书写、绘制成,或以五色宝缯绣制成之旗幡。旗幡上可书写、绘制经中之教法,或其他象征教法之符号、图...

五台山

(一)位于我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之四大灵山。以东、西、南、北、中五峰耸...

五盖

梵语 paca āvaranā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梵 ...

五誓愿

为日本真言宗胎藏界所用之梵呗。即:(一)誓愿断除一切恶,(二)誓愿度脱一切生(众生),(三)誓愿修习一切法...

五障

梵语 paca āvaranāni,巴利语 paca nīvaranāni。即五种障碍。又作五碍。(一)指...

五障三从

女性所具有之五种障碍与三种忍从。五障指女性不能成为梵天王、帝释、魔王、转轮王、佛。三从则指女性幼年从亲、婚...

五悭

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悭,唯我独住此处,不容他人同住。(二)家悭,唯我独出入此...

三衣一钵

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及一钵,为比丘经常随身所用。摩诃...

三光

指日、月、星三者。又指色界第二禅之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p545...

三钵罗佉多

梵语 sajprāgata。乃维那师于众僧食前所唱之语。又作僧跋。意译为时至、正至、善至。其义有二,即:(...

三摩钵底

梵语 samā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

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

全称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略称千钵文殊。乃五字文殊之一。由身上出千臂,每臂各持一钵,...

五啖食

梵语 paca-bhojanīya。又作五正食。食物一般分为五嚼食(又作五不正食)与五啖食。五啖食即饭、麦...

上士

(一)菩萨之异称。又作大士。菩萨远离迷执邪见,正见法理,乃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者,故称上士。释氏要览卷上(大五...

四明尊者教行录

凡七卷。南宋宗晓(1151~1214)编。又称四明教行录、教行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仿灌顶之国清百录...

五浊

梵语 paca kasāyāh。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

五浊增时

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为五浊之始,初则其浊轻微,其后随时代之变化,五...

五灯全书

凡一二○卷,另有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至一四二册。...

五灯会元

凡二十卷。南宋僧普济撰(宋刊本作慧明撰)。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此书取自景德传灯录以下之五灯录,即于景德...

五灯会元续略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

五灯录

即道原之景德传灯录、李遵勖之天圣广灯录、惟白之建中靖国续灯录、悟明之联灯会要、正受之嘉泰普灯录等五录之总称...

五灯严统

凡二十五卷,另有目录二卷。明代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凡例、碑文、...

五灯严统解惑篇

全一卷。明代费隐通容撰。桂王永历八年(165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由于青原下之曹洞宗诸师作明宗正...

五缚

五种系缚之意。即系缚心心所法及所缘之五种烦恼。俱舍论光记卷一说相应、所缘二缚,谓诸烦恼缚彼同时相应之心心所...

五谛

指五种真理。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载,五谛为:因、果、智、境、胜;据显扬圣教论卷八载,五谛为:因、果、能知、...

五髻

将发结成五髻之谓。于密教尊像之五髻每用表五佛、五智。如文殊菩萨结前、后、左、右、中五髻之发,称为五髻文殊。...

五髻冠

作成五髻形之宝冠,乃密教用来表示五种智之宝冠。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八上):“持真言行者,次至第三院,先图妙...

五岳

指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南岳衡山(湖南衡山)、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北岳恒山(山西大同)、中岳嵩山(河南登...

五翳

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烟、云、尘、雾及阿修罗之手。[摩诃止观卷五上] p1205...

五断

见道断与修道断之合称。见道断,又作见所断,乃于见道彻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除四谛下之烦恼,即见苦所断...

五藏

(一)藏,梵语 pitaka,为含藏、摄持之义。含藏摄持一代圣教之典籍分类为五,称为五藏。有如下数说: (...

五藏三摩地观

密教观法之一。又作五轮三摩地、五物观。即以 (a,阿)、 (vaj,鍐)、 (raj,览)、(haj,唅)...

五转

为密教表示菩提心依次转升的五种阶段之用语。密教之修行者发菩提心时,自因至果转升之次第,分为五阶段,配合悉昙...

五转与四重圆坛

密教以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分为从果向因、从因至果二种:(一)从果向因为化他门,以 (a,阿)字为中央...

五离怖畏

谓远离五种之怖畏。即:(一)不受贪火所烧,(二)不生瞋毒,(三)不受刀伤,(四)不漂流于水,(五)不受诸觉...

五系

即以死人、死蛇等五尸系于天魔波旬,使其不能离去。或谓系缚天魔之两手、两足、颈等五处。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卷五引...

五药

又作五种药。诸经所举不同,五分律卷五举出生酥(梵 navanīta)、熟酥(梵 sappi)、油(梵 te...

五识

(一)梵语 paca vijānāni,巴利语 paca viānā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梵 cak...

五边

指五种边见,相对于“中道实智”。即:(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五)非非有非非无...

五难

(一)于五浊恶世无佛住世之时代,修行佛道有五种障难,即:(一)外道相善,乱菩萨之法。(二)声闻自利,障大慈...

五类

将一切法依其性质分为五种部类。又作五类门。即:(一)异熟生,异熟因所生之意,谓由过去之善恶业因而招感之果报...

五类天

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诸天,凡有五种之类别。秘藏记举出:(一)上界天,指色界及无色界之诸天。(二)虚空...

五类说法

将华严经一经说法之类别分为五种,称为五类说法。依华严经疏卷一载,即:(一)佛说,如阿僧祇品、随好品等为佛所...

五类声

又作五五声、相随声、五句。悉昙体文(子音字)之前二十五字,依其音出处之不同,分为牙、齿、舌、喉、唇等五类,...

五愿

菩萨所起之五种愿心。即:(一)发心愿,谓初发无上大菩提心。(二)生愿,谓为利他,愿未来世生于善趣。(三)境...

五宝

指五种宝物。即金、银、琥珀、水晶、琉璃。在密教,当设坛修法时,将五宝与五药、五香、五谷等埋藏于坛下中央与四...

五蕴

梵语 paca-skandha,巴利语 paca khandhā。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

五蕴宅

人之身心乃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合而成,譬身心如家宅,故称五蕴宅。[最胜王经卷四]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