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中峰和尚广录

凡三十卷。元代慈寂编。全名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乃元代特赐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明本(1263~1323...

中峰明本

(1263~1323)元代临济宗僧。杭州钱塘(浙江杭县)人,俗姓孙。又称智觉禅师、普应国师。幼于天目山参谒...

中悔

指中途后悔。即对一度所得之信仰动摇,而于中途后悔,并破弃之。 p1023...

中假师

指法朗、吉藏所批判三论宗中之一派。吉藏以僧诠门下之慧静为中假师;道宣则以僧诠门下之智辩、慧勇为中假师。所谓...

中部

巴利名 Majjhima-nikāya。为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之中阿含经。共收一五二部经,分...

中阴坛

指人死后至第四十九日中阴终结前所设之灵位坛。所谓“中阴”,即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短暂之识身;又若于此时间...

中尊

指安置于佛堂中央之本尊。如西方三圣之中尊为阿弥陀如来,五大明王之中尊为不动明王,五智如来之中尊为金刚界之大...

中尊寺

日本天台宗寺。山号关山,又称平泉寺。位于岩手县西磐井郡平泉町。古为圆仁草创,清和天皇赐号“中尊寺”。全寺计...

中着衣

梵语 antarvāsa。音译作安陀会、安多卫、安呾婆娑。又作里衣、内衣、五条衣、中宿衣。为比丘三衣之一。...

中间静虑

梵语 dhyānāntara。又作中静虑、中间禅、中间定、中定、中间三昧、静虑中间。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

中会寺

位于辽宁鞍山市千山中。在大安寺之北,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寺前有明嘉靖四年(1525)碑记:“襄平南千山之山...

中道

梵语 madhyamā-pratipad,巴利语 majjhima-patipadā。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

中道王三昧

三三昧之一。又作中道三昧。断无明惑所成之三昧。即遮空假二边,观达中道之理所入之定。[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华...

中道教

又称第三时教。乃法相宗所立三时教之一,谓佛陀一代之圣教可分类为三时,其第三时即称中道教。于此时之中,佛陀普...

中道应本

谓圆实中道为应化之本源。中道之理为法界之实相,即离有、无二边,中正不偏,动静相即而出入自在,证此理者,能于...

中道观

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为天台三观之一。即观中谛之理,以断无明之惑。[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俱舍论卷二十八](参...

中台八叶院

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一,位于中央。其上有八瓣心莲,故称八叶。八叶开敷,其状若凡夫之肉团心。以正方之...

中台院

(一)又称内院。系指各种曼荼罗之最内部,即中尊所坐之一区划。 (二)中台八叶院之略称。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中...

中论

梵名 Mūlamadhyamaka-kārikā。凡四卷。龙树(梵 Nāgarjuna)菩萨造,青目(梵 ...

中论广释

明代宗喀巴着。成祖永乐六年(1408)成书于色拉却顶(今色拉寺所在地)。为中论之论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思想...

中辈观

又作中品生观。观无量寿经中,谓欲往生西方者有十六种观法;其第十五者即称为中辈观。此一观行即受持五戒、八戒等...

中兴寺

位于江苏建康(江宁)。晋时,比丘竺法义入寂,弟子于墓所构舍宇,久之竟成佛寺。刘宋孝武帝孝建年中(454~4...

中谛

(一)又作中道第一义谛。为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谛即真实不虚之义,中即中正绝待之称。中谛,谓不离二边,亦不即...

中随烦恼

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大乘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

中边分别论

梵名 Madhyānta-vibhāga-tīkā。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 ...

中观

(一)即天台宗所立三观之一,与“空观”、“假观”相对称。(参阅“一心三观”23) (二)指三论宗中“八不中...

中观心论注思择焰

梵名 Tarka-jvālā。全称 Madhyamaka-hrdaya-vrtti Tarkajvālā。...

中观派

梵名 Mādhyamaka, Mādhyamika。系以龙树(梵 Nāgārjuna)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

中观庄严论

梵名 Madhyamakālajkārakārikā。寂护(梵 ?āntaraksita)着。本书综合中观...

中观论疏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又作中论疏。唐代嘉祥大师吉藏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本书系解释青目(梵 Pivga...

丹田

指肚脐下,即脐下约一寸之处。于坐禅之际,将体气集中于此,令心不散乱,并可收治病之效。或谓约在肚脐下二寸半。...

丹霞子淳禅师语录

凡二卷。全称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又作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曹洞宗僧丹霞子淳(1064~1117)撰,庆预校勘...

丹霞吃饭也未

禅宗公案名。又作丹霞问甚处来、丹霞问僧。此则公案,丹霞天然禅师藉一僧吃饭之事,指引佛法大事。碧岩录第七十六...

丹霞烧佛

禅宗公案名。丹霞天然烧木佛之公案,旨在阐明真正信佛者方为续佛慧命,若视偶像为佛,反损佛之慧命。五灯会元卷五...

之善

(1152~12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浙江吴兴人,俗姓刘。十三岁出家,受业于德清之齐政院,习教学,参...

云何呗

密教所用梵呗之一。即于四句一偈之首,冠上“云何”二字,附音调而讽咏之,称为云何呗。北本涅槃经卷三寿命品(大...

井中捞月

譬喻以邪见引导人。系摩诃僧祇律卷七所载,佛尝告诸比丘,昔时,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井中有月影现。猕...

井河

乃井喻与河喻之并称。二者皆为人身无常之譬喻。(一)井喻,又称白鼠喻,语出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昔时...

井华

后夜之井水。又称华水。华者,清净之义。后夜之井水尚未生虫,为清净之水,故称井华。[真言修行钞卷一] p10...

互用罪

指滥用佛、法、僧三宝之物。罪分四种,即:(一)三宝互用,以佛物作法物、僧物,或以法物作佛物、僧物,或以僧物...

互跪

行于印度、西域等地通俗敬仪之一。即左右两膝交互跪地致敬。印度之习俗一般以左膝着地,佛教则以右膝着地,经中亦...

五人非器

非器,指非受持佛法之机根。对华严经而言,非信行之器者,有无信、违真、乖实、狭劣、守权等五种人,称为五人非器...

五八十具

乃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略称。为诸部律所说戒之总标。即优婆塞(近事)所受之五戒、优波婆沙(近住)所受之...

五八尊

指千手观音。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载,观世音菩萨于过去闻...

五八识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五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眼等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为...

五刀

譬喻五阴。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有人受王所逼而逃,有五旃陀罗(梵 candāla,巴同。译作屠者、执暴恶...

五力

梵语 paca balāni,巴利语同。指五种力用。(一)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

五力不可到

谓人死之后,中阴识神至无量世界外受生,所生之处皆由业力所持,虽禅定、神通等五力亦不能遮其不往,或令其住于余...

五十一心所

大乘唯识家所立心所之数。即触、作意、受、想、思(以上属遍行)、欲、胜解、念、定、慧(以上属别境)、信、精进...

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

五十二众

指涅槃会上五十二类之众生。佛陀将入灭时,见放光而自四方来集之众生,其类各殊,依章安之涅槃经疏科经文,计有五...

五十二种供物

指涅槃会上供养佛陀之五十二种供物,由五十二众捧持。 p1046...

五十二数

印度之数位。依俱舍论卷十二,解脱经中说六十数,但俱舍论仅列举五十二数,其余八数亡失未载。即:(一)一(梵 ...

五十八戒

合称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 p1047...

五十三佛

(一)指过去五十三佛。此说见于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谓法藏菩萨(即阿弥陀佛之前身)之师世自在王佛以前(...

五十三参

又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

五十三尊

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加贤劫千佛中之十六菩萨。金刚界三十七尊指五佛、四波罗蜜菩萨、十六大菩萨、八供养菩萨及四摄...

五十五善知识

又作五十五圣。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经等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复游行南方,次第参访五十五位...

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指释迦佛入灭至弥勒菩萨出世之年数。弥勒菩萨现住兜率天之内院,定寿四千岁,待定寿终了,方得出世成佛。其定寿换...

五十分

数论外道于惑、智之分类,立疑倒、无能、欢喜、成就四分,其中,前三者属惑,后一者属智。更细分为五疑倒、二十八...

五十天供

谓降伏魔缘、退治曜宿障碍、祈求国泰民安与五谷丰收而供养五十天之作法。五十天,为天地八方之守护神,即指十二天...

五十功德

指五十人展转随喜闻法之功德。据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载,展转得闻法华经第五十人之随喜功德广大无边。(参阅“五...

五十字门

又作五十字母。系就梵语五十字母中,论列其义门。五十字母包括十六个母音字及三十四个子音字,乃印度儿童于启蒙时...

五十法

指大品般若经所说之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八种,合为五十...

五十展转随喜

依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载,展转得闻法华经第五十人之随喜功德广大无边,远胜于大施主八十年间施与一世界人种种娱...

五十恶

五阴所具之五十种恶。(一)识阴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受、想...

五三八二

指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为法相宗所立。五法即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

五下分结

梵语 paca-āvarabhāgīya-sajyojanā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

五上分结

梵语 pacaūrdhvabhāgīya-sajyojanāni。指顺益上分界之五种结惑。全称五顺上分结。...

五千上慢

又作五千起去。释尊开说法华经之初,座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五千人怀增上慢,未闻广开三显一之法门...

五千大鬼

叱责破戒者之五千大鬼。凡信心出家受佛正戒之佛弟子,故起心毁犯圣戒者,有五千大鬼常阻于其前,斥之为大贼。若犯...

五叉地狱

以五股铁叉磔裂罪人肢体之地狱。[慧琳音义卷五十三] p1056...

五土

(一)指佛身所依之土有五:(一)法性土,为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二)实报土,为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三...

五大

(一)梵语 paca mahā-bhūtāni。指体性广大,能生成万法之五种要素。又称五大种。即地、水、火...

五大力菩萨

又作五大力尊。指密教所信仰之五大力尊。为护持三宝,守护国土,呈忿怒形之菩萨。此五尊之名称,旧译仁王经受持品...

五大字义

密教以“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五句,次第阐说地、水、火、风、空五大之...

五大形

密教地、水、火、风、空五大,依次为方形、圆形、三角形、半月形及团形。(一)地大,方形,为四方均等之形,有安...

五大使者

指生、老、病、死、王法牢狱。又作五天使者、五天使。系阎罗王之使者,即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诫于世者。[佛说阎罗...

五大明王

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此五尊乃九识所...

五大施

指能持五戒。婆罗门教僧侣规定每日须行五大祭(梵 paca mahāyaja)。即:供养诸神(梵 devay...

五大疏

又作五部疏。为日本台密所立五部秘经之注释。即:(一)大日经义释,十四卷,唐代善无畏三藏说,一行记。(二)金...

五大部

指五种大部。(一)大乘经中之五种大部经典。又称五部大乘经。乃开元释教录对大乘经典所作之分类。即:(一)般若...

五大尊一坛法

密教安置五大尊于一坛之修法。又作五尊合行法。即依准仁王般若道场念诵仪轨,于同一坛上修五大尊法。五大尊,指不...

五大尊根本印

即交腕而作外缚五股印。或于左腕上置右腕,合手之脊而交中指,拇指、小指、无名指各寄附而立之,是即莲华部之五股...

五大尊配置

密教五大明王配置之位置。即中央不动明王,东方降三世明王,南方军荼利明王,西方大威德明王,北方金刚夜叉明王。...

五大尊总印明

五大尊之总印总明。又作五大尊总摄印明。即结外五股印,诵慈救咒。此系师传,故仪轨未载。依深秘释义,外五股印之...

五大虚空藏法

为祈求增益、息灾、所望、天变等,以五大虚空藏菩萨为本尊之修法。据觉禅钞五大虚空藏载,此法在日本,每于辛酉年...

五大虚空藏菩萨

又作五大金刚虚空藏。指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等五菩萨。又称解脱虚空藏、...

五大龙王

又作五类龙王。即:(一)善住龙王(梵 Susajsthita-nāga-rājā),(二)难陀婆难陀龙王(...

五大愿

指密教中之五种大誓愿。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福智无边誓愿集,(三)法门无边誓愿学,(四)如来无边...

五大观

观五大之法,即:(一)观地,作白色观。(二)观水,作绿色观。(三)观火,作黄赤色观。(四)观风,作黑色观。...

五大观门

观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之法门。 p1062...

五小部

全称天台五小部。指天台智顗之撰述中,小帙之五部书。为“三大部”之对称。即:(一)金光明经玄义二卷,略称光明...

五山十刹

五山与十刹之合称。又作五岳十刹。即我国与日本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之寺院。(一)我国之五山十刹。五代顷,...

五山文学

日本文学派名。乃自一山一宁赴日之镰仓末期始,至室町时代,活跃于日本文坛而以五山为中心之文学。在镰仓时代新输...

五山版

乃指自日本镰仓时代末期始,至室町时代之期间于京都、镰仓之五山所开板之禅籍及诗文集等。镰仓时代中期曾于京都泉...

五不可思议

不能以心虑量,亦不能以言语说之五种不思议。即:(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谓众生永久之增减不断。(二)业果报不...

五不赴请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载,有一长者就家设供,欲供养佛及僧众,比丘皆去,唯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

五不应答

五种问不应作答。即:(一)试问,人怀慢心,以自己所知者问于他人,试彼知否。(二)无疑问,自己无所疑而设假作...

五五百年

又作五个五百年、五个五百岁、五五百岁。乃一种宗教史观。类似者有“正、像、末”三时之说,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