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三论玄疏文义要

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册。就吉藏三十余种著作中,摘录三论宗义之纲要,加以通释、编集而成。全...

三论玄义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论宗所依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书之大义,乃三论宗最简...

三论宗

又作空宗、无相宗、中观宗、无相大乘宗、无得正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

三论祖师传集

凡三卷。撰者不详。乃集录中、印三论宗列祖之传记。上卷收录释迦、文殊、马鸣、龙树、提婆、罗睺罗、须利耶苏摩等...

三贱

即指刀贱、衣贱、色贱。为对治贪着之心,僧侣缝制袈裟时,(一)需用普通之布割裁,称为刀贱。(二)故意以针缝刺...

三贤

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辈

指无量寿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一)上辈,乃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

三辈事佛

据分别经载,奉事佛有真假,故分别为三类:(一)魔弟子事佛,谓魔弟子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

三轮

(一)构成器世界之风、水、金等三种轮围。(一)风轮(梵 vāyu-mandala),又作风界。器世界成立之...

三轮身

指自性、正法、教令三种轮身。又作三种轮身、三轮。即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分为从果向因、从因至果等二种次第;于从...

三轮相

指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之三轮。灭此三轮,住于无心而行施,则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蜜...

三轮教

教判名。(一)指梁·真谛依金光明经而立之三轮教,即:(一)转法轮,佛成道后,于七年中转小乘四谛之法轮。(二...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

三余

又作三种余。余,残余、残留之意。谓声闻、缘觉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然仍有烦恼、业、果报等三种之残余。(...

三坛大戒

我国特有之授戒仪式,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坛...

三学

(一)梵语 tisrah ?iksāh,巴利语 tisso sikkhā。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

三缚

指三种系缚,缚,烦恼之别名。盖贪瞋痴三不善根,系缚众生,令其不自在,故称为缚。即:(一)贪缚(梵 rāga...

三谛

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三谛。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

三谛相即

指天台圆教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以别于别教三谛之隔历。[摩诃止观卷三上](参阅“三谛”684) p68...

三随眠

又作三使。随眠,梵语 anu?aya,意即烦恼。菩萨于十地之中所断除之烦恼,随其粗细,可分为三种,即:(一...

三随烦恼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称随烦恼。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四举出三种随烦恼,即:(一)小随烦恼,指...

三默堂

指须严守缄默之三所堂,即:浴室、僧堂、西净(厕处)三处。(一)在浴室之内,不得漫言,故佛订定二种洗浴之仪式...

三应供养

指三种宜供养者,即:(一)如来应供养,此因如来乃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应供养,因阿罗汉已...

三檀

指三布施。又称三施。檀,檀那之略称,为布施之意。据大智度论卷十四载,即:(一)财施,又作资生施。谓持戒自检...

三禅天

指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天。又作第三静虑、第三禅。因离第二禅之喜,更生静妙之乐,故又称离喜妙乐地。其为仅有之意...

三声

梵语 livga。乃用以区别梵语文法上,名词、代名词、形容词之属性,又称三性。一为男声(梵 pujl-li...

三举

指比丘违犯不见、不忏悔、恶见不舍等三罪,犯此三罪者,则宜行羯磨法,以举其罪,弃彼等于众人之外,称为三举。即...

三斋

(一)指牧牛斋等三斋,即:(一)牧牛斋(梵 gopālaka-uposatha),譬如牧牛人求善水草,供其...

三断

断,乃断缚离系而得证之义。三断指:(一)(一)见所断(梵 dar?ana-heya),即于见道之位所断之法...

三归依

梵语 tri-?arana-gamana,巴利语 ti-saranagamana。又作三皈依、三归、三自归...

三礼

又作三拜。(一)三宝礼之略称。又作三敬礼。合掌恭敬礼拜佛法僧三宝。旧华严经卷六净行品、往生净土忏愿仪均载有...

三藏

梵语 trīni pitakāni,巴利语 tīni pitakā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 pitaka...

三藏法师

梵语 tripitakācārya。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圣师、三藏比丘。略称三藏。印度早已...

三藏教

(一)为佛陀一生教法之总称。 (二)指小乘教法。亦为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一。佛陀入灭之年,大迦叶等结集经、...

三藏诠三学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三藏具说三学之事理,故称三藏诠三学。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起...

三藐三佛陀

梵语 samyak-sajbuddha,巴利语 sammā-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

三覆八校

三,指正、五、九月等各月之一日;八,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王日。谓诸天帝释之...

三转十二行相

梵语 tri-parivarta-dvāda?ākāra-dharma-cakra-pravartana。...

三转读文

即空转、假转、中转。又作十如三转。法华经方便品有“十如是”之文(大九·五下):“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

三杂染

染污真性,即称杂染。杂染有如下三种,即:(一)烦恼杂染,又作惑杂染。指身见、边见及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能染污真...

三兽渡河

以兔、马、象三兽之渡河比喻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盖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五年,然因听闻教法之人根机深浅不同,乃以方...

三识

(一)类别八识为三种,是为三识。此系四卷楞伽经卷一所说。(一)真识,指自性清净真净之识,即净分之第八阿赖耶...

三识缘境广狭

据宗镜录卷三十六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载,第八、第七、第六等三识所缘之境有广狭之不同,即:(一)第八识缘境最...

三关

指三问题或三语。(一)楞严三关:谓宋代天台名德慈云遵式所问有关楞严经之三问题。慈云法师遵式居天竺寺(寺在浙...

三类境

(一)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即:(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

三愿

指三种誓愿。(一)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总分为三类,即:(一)摄净土愿,又作摄土愿、求佛土愿,乃有关庄严净土者...

三愿的证

又作的取三愿。意谓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十一、二十二等三愿,以之阐明往生净土之因(五念门)与果(五...

三宝

梵语 tri-ratna 或 ratna-traya,巴利语 ti-ratana 或 ratanattay...

三宝六义

据诸经要集卷一载,三宝有希有、离垢、势力、庄严、最胜、不改等六义。(一)希有义,谓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

三宝印

指刻有“佛法僧宝”四字之印,意在祈祷三宝之加护。为日本禅宗寺院所用。形状或方或菱或圆,字体亦不限于篆、隶、...

三宝物

指属于佛、法、僧三宝之物。即:(一)佛物,如佛像、殿堂、香华、佛衣、幡盖之类,凡属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

三宝章

又作三宝标、三宝、三叉、三钴。用以象征佛法僧三宝之图象、标帜等。印度阿育王时代即已盛行,今山琦塔(Sanc...

三宝鸟

又称佛法僧鸟。以其鸣声似“佛法僧”之音,故有此名。其形似鹎鸟,而较肥大。身为浓绿色,翼及尾为青、紫色,嘴短...

三宝礼

又作三敬礼、三礼。乃礼拜佛、法、僧三宝之意。礼文种类甚多,如今寺院通行之佛门必备课诵本所载者原出于旧华严经...

三宝绘词

凡三卷。又称三宝绘。日本永观二年(984)源为宪撰。系作者为冷泉天皇皇女尊子内亲王之进入佛门而着之佛教故事...

三忏

忏即忏摩,意为悔过。据天台四教仪集注载,忏摩有三种,即:(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依法披...

三蕴

小乘化地部将万法分成三种,称为三蕴。即:(一)一念蕴,指刹那生灭之法。(二)一期蕴,指人自生至死间相续之法...

三觉

(一)指三种恶觉。又作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即:(一)欲觉,又作贪觉,对世...

三权一实

指天台宗之化法四教。四教之中,藏、通、别教三种系权施未了之教,故称为三权;对此而言,圆教为真实了义之教,故...

三变土田

意谓三变秽土为净土。又作三变土净、三变土。释迦如来于灵鹫山讲说法华经宝塔品时,为供养多宝塔,故集合十方分身...

三验

入于定中,若有佛菩萨等之像显现时,验定其邪正之法有三,即:(一)以定研磨,定中境相已发,而难知其邪正时,当...

三观

指三种观法。(一)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通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

下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下口,巴利语 adhomukha,本指脸部低下之意,故“下口食”引申为出家人不托乞食而自耕...

下生

谓菩萨自天上界降生于下界。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三·六二三下):“尔时菩萨语天子言:‘(中略)我应下生阎浮...

下劣转

六种转位之第五。指声闻、缘觉二乘之证悟。下劣一词,系相对于大乘而言;转者,转染得净、转迷得悟。林间录卷下(...

下地

梵语 adhara-svabhūmi。(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 (二)菩萨十地之位,...

下地粗苦障

又作下地粗苦障。乃“上地静妙离”之对称。属无间道之三行相。指行者在三界九地,以有漏智断修惑时,厌下地欣上地...

下肩

指邻接自己座位之次席。又作肩下、肩次。反之,邻接自己座位之上席,称为肩上(或上肩)。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卍...

下品戒

三种受戒之一。佛入灭后,无授戒法师时,自于菩萨尊前自誓受戒,称为下品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

下炬

又称下火。葬仪时,导师秉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传始于黄檗希运于母溺死时,秉炬夜照,唱偈引导之。敕修百丈清规...

下风

即一般所说之放屁。佛制戒律之僧众威仪法中,亦制有下风事法。昔时佛陀住于舍卫城,有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之六恶比...

下乘

(一)指声闻藏。为世亲菩萨所说。[摄大乘论释卷一] (二)又作下马。乘者下所乘之物以表敬意。佛世时,频婆娑...

下众

指下七众。即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男、出家女、优婆塞、优婆夷。若另加大僧、大尼,则合成九众。 p713...

下棒

禅林用语。在禅家,师徒机锋问答时,师父棒打弟子或参学者称为下棒。系师家基于慈悲之愿,而以气势激励弟子之接化...

下间

指寺堂僧房中之下等房间。面对堂宇,己身之左方为下间。法堂、方丈之西,僧堂之南,库司之北,皆为下间。[敕修百...

下尘

指恶道等下界之尘境。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五上):“生身不徒委于下尘。” p713...

下语

禅林用语。其意有三:(一)针对禅宗公案或古则发抒己见。(二)师父对弟子开示之法语。(三)对经论之短评;义与...

下转

(一)又称下转门,与“流转”同义。指本觉为化他而向下;此系从果至因之义。又谓众生之真如净法无力,为杂染所薰...

下腊

又作浅腊、下腊。与“上腊”对称。指僧尼出家受戒后,其年数较少而居下位者。(参阅“法腊”3431) p713...

下嚫

指将布施之物供于佛前。下,意为安下、安奉;[贝*亲],为梵语 daksīnā(达[贝*亲])之略称。所施为...

丈六像

又作丈六佛、一丈六像、等身像。即与佛身等高之雕像或画像。据诸经所载,佛世之时,凡人之身长约八尺,佛陀倍之,...

丈夫

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止观辅行...

丈夫志干

指意志强固之勇者,又指堪忍永劫修行,积德猛进之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二六·四一上):“懧弱怯劣,无有大...

上下华严寺

指山西大同境内之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两寺皆建于辽时,为市区内最大、最古老之寺宇,具有浓郁之中国风味。上华严...

上上人

日本净土宗对念佛行者之赞誉。为五种嘉誉之一。日本净土宗开祖源空根据观无量寿经称念佛人为人中之分陀利华,以分...

大寺

巴利名 Mahā-vihāra。音译摩诃毗诃罗。乃锡兰古寺院,位于旧都阿[少/兔]罗陀补罗城(巴 Anur...

上行菩萨

上行,梵名 Vi?ista-cāritra。即法华经所载从地踊出菩萨中之第一位。又作种种行菩萨。据法华经从...

上求下化

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乃菩萨行之内容。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一(大二六·三三七下):“自利利他,胜如实修行,...

上足

指上首弟子,即门下、会中之优秀弟子。 p716...

上供

指于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大四八·一一三二上):“圣僧侍者,贵有道...

上味

指最佳味。往生要集卷中载,阿弥陀佛以饮食施与众生之故,遂得上味相;其舌下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滴舌根上,诸天...

上明寺

位于湖北江陵之古刹。塔宇壮丽,僧房万间,当地寺庙无堪比拟者。南北朝时高僧多栖止于此,为当时义学名刹。 p7...

上肩

指禅家之上位。例如东序之人以佛座在上,而以己之右肩为上肩,西序之人则以左肩为上肩。我国秦汉以前以右为上,后...

上肩顺转

上肩,指左肩;即顺左肩而转。敕修百丈清规卷六日用轨范条(大四八·一一四四下):“以上肩顺转(谓左肩也)若前...

上品戒

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指在诸佛菩萨面前所受之戒,为真实上品之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下):...

上品莲台

指上品往生极乐者所化生之莲台。往生极乐之三品中,上品生者化生于七宝池中之七宝大莲华,故称上品莲台。 p71...

上界

(一)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天。与“欲界”对称。于密教中,为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五类天之一。此天为魔醯首罗等...

上茅城

(一)梵名 Ku?āgrapura。音译矩奢揭罗补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之正中,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旧城,故...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

上首功德

指胜妙无过之功德。乃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八种佛功德之一。彼净土之上首以阿弥陀佛为最尊,其胜妙拔群,无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