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三事无尽

据众德三昧经卷三载,菩萨修道之三种无尽,称为三事无尽。即:(一)布施无尽,菩萨好为布施,乃至身命亦能施与而...

三供养

为普贤行愿疏所举三种供养之法。即:(一)财供养,以世间财宝及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二)法供养,依...

三具足

指供养于佛前之香炉、花瓶、烛台。若花瓶与烛台左右各一对,则称五具足。 p559...

三受

梵语 tisro vedanāh,巴利语 tisso vedanā。又作三痛。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

三受业

指三种受业。又作三受报业。乃就苦、乐、舍三受,将业分为三类。即:(一)顺乐受业(梵 sukha-vedan...

三和

指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之心所。成唯识论卷三(大三一·一一中):“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三周授记

上中下三根之声闻由于听闻法华经之三周说法而得悟,对此,佛为之各各授予作佛之记,称为三周授记。三周者,法说周...

三周说法

又称法华三周。天台宗就法华经迹门正宗分之开权显实之说相而立之名目;亦即佛为令声闻悟入一乘实相之理,遂就上中...

三宗

(一)华严宗之宗密将大乘佛教总分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一)法相宗,此宗主张一切有漏妄法及无漏净法无始...

三宗二谛

指南齐隐士周颙于其所著三宗论中,立真、俗二谛之说,即:(一)不空假名,如经中所说色空,其性实为空,故称为空...

三宗论

南齐周颙撰。书中以真、俗二谛之义,论述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等三宗之旨。又空假名、不空假名二宗,为成实论...

三定聚

梵语 trayo rā?ayah,巴利语 tayo rāsī。略称三聚、三际。“聚”即聚类、聚集之意。...

三念住

梵语 trīni smrty-upasthānāni。又作三念处、三意止。(一)为佛十八种不共法之一。佛以...

三念愿力

又作三念力、三力、三事。指阿弥陀佛念持众生,而令众生得以见佛之三种力用。即:(一)大誓愿力,即佛因位之愿力...

三性

(一)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

三性一际

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三性即三自性,指摄大乘论中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谓此三者...

三性业

指善、不善、无记等三业。即:(一)善业,又作安稳业。能得可爱异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业。(二)不善业,又...

三性对望中道

即法相宗所诠显三性相对之中道(非有非空),为法相宗中道义之根本。与“一法中道”相对称。又作三性相对中道、言...

三所依

指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依。为法相宗之教义。又作三种所依。系心、心所生起作用时,所依靠之三种缘,相当于四...

三于

指三种所依。于,所依之义。三论宗嘉祥大师依三种所依而立三种二谛,即:(一)本于二谛,即空有二谛,乃佛出世前...

三明

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ā。(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

三武一宗法难

指佛教四次法难。乃我国历史上皇帝迫害佛教最严重之四次事迹:(一)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之言而...

三波罗蜜多

(一)法相宗将施等十波罗蜜就能修之位地分为三种,略称三波罗蜜。即:(一)波罗蜜多,地前三贤位之菩萨于初无数...

三法

(一)教法、行法、证法。略称教行证。教者,佛所晓谕之言教;行者,众生修行佛之教法;证者,修行以证悟真理。此...

三法印

可作为佛教特征之三种法门。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项根本佛法。此三项义理可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

三法忍

梵语 tisrah ksāntayah。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三法度论

梵名 Tri-dharmika-?āstra。凡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又作三法度经...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为唯识宗表示种子与现行互为因果之用语。唯识宗认为在第八识内之种子,必待众缘和合而起现行(在现实上作用);又...

三空

(一)唯识家依遍、依、圆三性立三空之义。即:(一)无性空,又称无体空。谓遍计所执性于妄情之前虽有,然其体性...

三股

密教法器之一,为金刚杵之一种。股又作钴、古、[月*古],故三股亦称三钴杵(梵 tri-?avkuh)、三股...

三股印

股,又作钴、[月*古]、谷。即密教表示三股金刚杵形之印契。又称三股金刚杵印、三股杵印。半印者称为小三股印;...

三股戟

梵语 tri-sūla 或 ?aktih。音译咥哩首罗。又作三头戟、三钴戟、三戟叉、三古鉾。略称三戟。密教...

三股钩

又称三钴钩、金刚钩。为密教表示佛菩萨钩召之德所用之三昧耶形。因其柄之锋头作三股金刚形,故有此称。原为印度武...

三长物

指比丘不该持有之三物。即:(一)衣长物,出家人依佛制只许蓄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称为衣长物。(二)钵长物...

三长斋月

又作三长月、三斋月、善月、神足月、神通月、神变月。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长期间持斋。过午不食,称为斋。...

三门

(一)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

三门三大侍者

又作山门三侍者。三门,即山门;侍者,即随侍师家左右而任其使唤之人。三大侍者为:(一)烧香侍者,掌管住持之上...

三陀罗尼

三种使善法不散,恶法不起之力用。(一)为大智度论卷五所举五百陀罗尼中之前三种,即:(一)闻持陀罗尼,耳闻而...

三阿僧祇劫

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

三信三不

又作三不三信。为我国净土宗大德昙鸾所揭出。三信指淳心、一心、相续心。往生净土,须具足此三种信心。(一)淳心...

三品沙弥

指三类沙弥,即:(一)下品沙弥,自七岁至十三岁,称为驱乌沙弥。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说若能驱逐乌鸟不使夺...

三品悉地

谓密教行者之悉地有上、中、下三品。悉地,梵语 siddhi,意译成就,谓三密之行业相应而成就妙果。三品悉地...

三品听法

听闻经法,有上、中、下三品之别。即:上品以神听闻,中品以心听闻,下品以耳听闻。 p579...

三垢

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āga)、瞋(梵 dvesa)、痴(梵 mo...

三宣三一

指唐代四分律宗之六宗匠。即相部宗之祖法砺传道成,道成传怀素,怀素传法慎,法慎传灵一、义宣,而义宣与慧宣、德...

三思

指三种审虑对境之精神作用。即:(一)对境取正因邪因俱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思虑,称为审虑思,又作加行思。(二...

三施

(一)大智度论卷十一以财、法、无畏三种施为三施。即:(一)财施,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财物,又能以己之财施与他...

三昧

(一)梵语 samā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

三昧火

据传法正宗记卷一载,释迦自知化期已近,乃付首座弟子大迦叶以清净法眼及金缕僧伽梨衣,随后即往拘尸那迦罗城娑罗...

三昧门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

三昧耶形

又作三摩耶形。略称三形。指标示诸尊本誓之器杖、印契等形相。据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五之说,三昧耶形又称波罗蜜形,...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

三昧耶身

指三昧耶曼荼罗之佛身。与三昧耶形同,密教诸尊之本誓、内证等标帜及塔、轮宝、莲花、国土器世界等皆称三昧耶身。...

三昧耶曼荼罗

梵语 samaya-mandala。又作三摩耶曼荼罗、平等曼荼罗、三昧耶智印。略称三曼。密教四种曼荼罗之一...

三昧堂

又作法华三昧院、法华堂。日本佛教界长期讲解有关法华经而设置之建筑物。以最澄在比睿山东塔所建者为最早,后在西...

三昧场

日本佛教用语。即葬场。意谓葬场乃为进入三昧之场所。又作三昧所,或单称三昧。即葬场及火葬之区域。[类聚名物考...

三昧发得

又作发定。谓由专念之法而心住一境,遂得胜境现前。亦即初因思惟之加行,思想渐渐微细,乃至觉想俱亡,达于三昧正...

三是偈

又作三谛偈。为龙树所著中论观四谛品中之一偈。即(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

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又称贪瞋痴、淫怒痴、欲瞋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

三界

梵语 trayo dhātavah,巴利语 tisso dhā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

三界苦轮

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乃有罪众生之生死轮回境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七中):“十善菩萨...

三界唯心

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全称三界唯一心。即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

三界眼

佛之德称。佛为大智大明者,可作三界人之眼,引导吾人避离生死之险难,故称三界眼。佛般泥洹经卷下(大一·一六九...

三界尊

佛之德称。佛乃三界之尊,故称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下):“今我稽首三界尊。” p587...

三界智

(Nyanatiloka, 1878~1960)为德国佛学学者,亦为德国第一位出家之比丘。生于维斯巴登市(...

三界无安

谓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不能求得真实之安宁。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

三界雄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三界万灵牌

为使无缘之有情蒙受冥福,而安置于禅刹佛殿之一种牌位。日本佛教界自镰仓时代初期即风行之。文有“三界万灵,十方...

三界独尊

即佛之尊称。佛乃三界中之最尊贵者,具足智德,为三界独尊,四世导师,世所尊重。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大四五·一四...

三界藏

三界包括一切众生之烦恼业果,故称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六下):“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

三相

即三种相。(一)一切诸法有如下三相:(一)假名相,指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相。(二)法相,指五蕴、十二处、十八...

三相神

梵名 Trimūrti。指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之三神。主要指印度教所信奉之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认为三...

三相续

指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即:(一)世界相续,众生有业,引起尘劳烦恼,招感风、金、水轮...

三科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即:(一)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指色...

三科拣境

即天台宗论观心之境,于圆顿止观十境中之第一种阴入界境,拣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而指示观境。其拣境之...

三苦

梵语 tisro-duhkhatāh。(一)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梵 duhk...

三苦对三界

天台四教仪集注以苦苦、坏苦、行苦配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即:(一)苦苦对欲界,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

三轨

(一)乃三种轨范之意。天台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之“妙”字时,说有十妙,其中有三法妙者即为三轨:(一)真...

三迦叶

迦叶,梵名 Kā?y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

三重七个法门

又作教行证三分。乃根据教、行、证三重而理解之七个法门。系日本天台宗之教法,为与本觉、始觉之口传同时受到重视...

三重法界

指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华严宗本立四种法界,为与能观之智对应,故别立三重法界,即:(一)理法界,即统摄万物形...

三重观门

指真空、理事与事事无碍三观,乃华严宗所立。华严初祖杜顺开显实践修行之观门,建立三观,用以彰显观行,悟入一真...

三乘

梵语 trīni yānā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一)就众生根机...

三乘观门

指天台四教中之三藏教之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分别以观苦谛、集谛、道谛,作为修行之初门。即:(一)声闻观苦...

三修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载,有胜劣二种三修。(一)劣三修,谓声闻所修比于菩萨所修为劣,三修即:(1)无常修,声闻之...

三峰派

为临济宗支派。兴于明清之际。开祖汉月法藏(1573~1635),江苏无锡人。据五灯全书卷六十五载,法藏于海...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之并称。指比丘受具足戒时,戒场中必须具足之戒师人数。又作十师、十僧。三师即:(一)戒和尚,指正...

三座说法

禅宗公案名。三座,指第三首座。据无门关载,沩仰宗之祖仰山慧寂于梦中往兜率天之弥勒处,坐于第三座,(大四八·...

三时

(一)指教法发展之正、像、末三时,即正法、像法、末法等三个时期。(参阅“正像末”2002) (二)指“有、...

三时坐禅

原始佛教有四时坐禅之法,即:(一)黄昏坐禅,约于午后八时。(二)早晨坐禅,约于午前十时。(三)晡时坐禅,约...

三时教

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之三时期。依释尊说法时代之不同与经典内容之深浅,而将佛陀教法分类为三时期。即: (...

三时无悔

据天台四教仪集注载,众生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是为上品极恶,必感地狱之报。...

三时华严

系菩提流支等就华严经九会之说法所立之三种说时。即:(一)九会中前五会之说时,即成道后之初七日。(二)第六会...

三时殿

为适应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宫殿。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

三时障

障碍三时之异熟业。三时,指将得忍位、不还果、无学果。三时障即:(一)由四善根位之顶位将得忍位时,感三恶趣之...

三时论门

指连亘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论究一切事法。成实论论门品(大一二·二四八中):“三时论门,若于此事中,说名为...

三时学会

乃佛学研究团体。创办人为唯识学者韩清净。会员以在家众为中心。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韩氏于北京创立北京...

三时系念

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乃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主要目的在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近来十分流行...

三时系念仪范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

三根

(一)又作三辈。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据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载,犹如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中,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