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十一面真言

指十一面观音之真言,有大、小二咒。大咒为:根本陀罗尼 唵娜罗娜罗 地哩地哩 度噜度噜 壹知嚩知者隶者隶 钵...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梵名 Mukhada?aikavidyā-mantra-hrdaya。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

十一面观音

梵名 Ekāda?a-mukha。六观音之一,七观音之一。又作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渊源...

十一殊胜

十二因缘中,为发业支之无明有:所缘胜、行相胜、因缘胜、等起胜、转异胜、邪行胜、相状胜、作业胜、障碍胜、随转...

十一净

乃地前至地上菩萨所具之十一种净。即:(一)种性净,菩萨于种性住习一切佛法种子,在身离粗烦恼。(二)解行净,...

十一善

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实事之理中,甚深信忍)、...

十一想

佛告比丘,当以十一想思念如来。十一想即:(一)戒意清净,(二)威仪具足,(三)诸根不错,(四)信意不乱,(...

十一号

指诸佛之通号有十一种。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盖...

十一遍使

又称十一遍行惑。指遍行因之惑。即迷于苦谛十惑中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及迷于集谛七...

十一种不还

指成实论所举的十一种不还之圣者。即:(一)现般,不还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现身断余惑般涅槃。(二)...

十一种月喻

据南本涅槃经卷九载,如来为救度众生,随机而演说种种法要,能破一切众生之无明,令其皆能远离贪、瞋、痴等烦恼,...

十一种稠林

稠林者,喻种种烦恼交络繁茂。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知众生有十一种之稠林,即:心、烦恼、业、根、解、性、乐...

十一声

为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举出之十一种声。又称十一种声。即:(一)可意声,即和适其意之欢乐声。(二)不可意声,...

十一识

谓由阿赖耶识之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之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

十七句

出自般若理趣经初段说金刚萨埵内证法门之文句。一切诸法虽现种种差别相,然其自性皆为绝待清净,证悟此自性清净之...

十七地

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即:(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

十七尊

指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及理趣经十七段曼荼罗中之十七尊,指本尊、四亲近、八供养、四摄等尊。此中,四亲近系表本尊...

十七群比丘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

十七种净土

即佛陀在毗耶离国庵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所说之十七种净土。乃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所载。计为:(一)直心,菩萨之...

十七种庄严

谓极乐净土之十七种庄严。据天亲之净土论,观察弥陀之净土而明二十九种庄严,其中,净土之依报,即器世间清净,有...

十九执金刚

指列于大日经说法之会座上之十九尊金刚,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其名称为:虚空无垢、虚空游步、虚空生、被杂色衣、...

十九说法

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此十九种身为: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

十二口传

指密教之读经论章疏,或特指讲传大日经奥疏时,相承之方式计有十二种口传。即:(一)未会,未经再治之书。(二)...

十二大愿医王善逝

即药师如来。药师又称医王、善逝,诸佛十号之一,犹言如来。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如...

十二天

指护持佛法之十二天尊。乃诸天、龙鬼神、星宿、冥官之总主。由八方、上下、日月等合计共为十二天。即:东方帝释天...

十二支

梵语 dvāda?āvga。(一)十二支缘起之略称。即十二因缘。(参阅“十二因缘”337) (二)印度耆那...

十二月名

指印度十二个月份之名称。印度之一月,系自满月翌日起至次一满月之间。月名之立,即从满月时出现之星宿而设。前半...

十二火

西藏语 me mam-pa-bcu-gis。指十二种火法,或指修此十二种火法之本尊。又作十二火天。即密教...

十二巧方便

据菩萨地持经卷七载,大乘菩萨施用之善巧方便,于内起佛法者有六种,于外成熟众生者有六种,计十二巧方便。内起佛...

十二光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即:(一)无量光,谓佛光不可算数。(二)无边光,有缘无缘无所不照。(三)无碍...

十二光佛

阿弥陀佛成就光明无量之愿,其威神为最尊第一,为赞叹其光明之智体及德用,分立十二种称号。即称:无量光佛、无边...

十二合掌

十二种合掌之形式,与六种拳印同为诸印契之基础,称为印母。乃合两掌所作之十二种印相。下列地、水、火、风、空依...

十二因缘

梵语 dvāda?āvgapratītya-samutpā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

十二因缘异名

指十二因缘之诸异称。(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经(大一七·五四四中):“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

十二因缘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叙述十二因缘之经,为研究十二因缘之重要资料。又称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闻城十二因缘经...

十二因缘与四谛

若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为集谛,识、名色、六处、触、受、...

十二因缘论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初出颂六偈半,次以问答体之长...

十二地

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之十地与等觉、妙觉之阶位。大日经疏卷十(大三九·六八九中):“一岁十二月而成,还复本际得其...

十二佛名神咒经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全称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乃说除障灭罪法,佛告...

十二供养菩萨

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八供养菩萨加四摄菩萨。略称作十二供养。供养为奉献之意,故四摄亦属供养。又于妙吉祥平等秘...

十二门论

梵名 Dvāda?amukha-?āstra。全一卷。龙树着,鸠摩罗什(344~413)于弘始十一年(40...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注释龙树十二门论之佳作,言简意赅,先立玄谈十门,后以细科释论文...

十二门论疏

凡六卷,或作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龙树所著十二门论之注释书。本疏初设六科释僧睿之十二门论...

十二门禅

十二门之禅定。略称十二门。乃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禅定,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及空无边处、识无边...

十二品生死

出自十二品生死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佛为诸比丘说,从四果至三涂,善恶生死有十二品。即:(一)无余死,谓...

十二品无明

天台宗别教所立菩萨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中,初地以上十二阶位断尽无明,故称...

十二律

为古乐的十二个定音器。用竹管制成,以管之长短组成高低清浊顺序排列的十二个音程。其名初见于战国时代之吕氏春秋...

十二面观音

乃指大士之化现。经轨中并无十二面观音之说。佛祖历代通载卷九(大四九·五四四中):“尝诏画工张僧繇寒志像,僧...

十二宫

天文占星之法。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列其名目及形像,与宿曜经中之名大同小异。为月天之眷属,即太阳分有狮...

十二时

近代于敦煌发现之佛教俗曲韵文文献,系流行于唐代之佛教俗曲之一。系以我国划分一日时间之十二支为单位,其文体形...

十二真如

亦称十二无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种异名。(一)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

十二处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 āyatana 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

十二部经

梵语 dvāda?āv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

十二喻

凡夫、外道不了知诸法真相,偏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诸妄执,佛为对治此等妄执,而作十二种譬...

十二恶律仪

又称十二种恶戒。恶律仪者,谓所不应作之律仪。即:(一)屠羊,或杀而食之,或杀而卖之,以取利资生。(二)养鸡...

十二摩多

又作十二转声、悉昙十二韵。为悉昙字母中之十二母音字。摩多为梵语 mātrkā 之音译,即母之义,又作韵(母...

十二灯

此据陀罗尼集经所载,乃六千转陀罗尼轨救病人法供养物之一。盖取供药师十二神将之意。 p346...

十二随眠

指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识中之十二种烦恼。据众事分阿毗昙论卷三载,十二随眠即:(一)贪欲,谓于顺意之境,爱染...

十二头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

十二礼

全一卷。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又作十二礼文、十二礼偈。收于卍续藏第二册。本经系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八句)赞叹阿...

十二礼拜

礼拜仪式之一种。乃依赞颂阿弥陀佛之十二礼偈,作十二次礼拜。(参阅“十二礼”347) p347...

十二兽

又称十二时兽。即指每十二日交替司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之十二兽。彼为:鼠、牛、狮(虎)、兔、龙、蛇、马...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即:(一)卵生,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

十八大經

謂印度外道之十八種經書。或作十八種大經、十八種經書、十八大論十八明處。即為四吠陀、六論及八論之合稱。四吠陀...

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

十八支

又称十八禅支、十八支林、十八静虑支。指色界四禅定之十八种功德法。法界次第卷上载,十八支即:(一)初禅天定五...

十八生处

谓修四禅定所生之色界十八天处。又作十八天。即:(一)初禅三天:(1)梵众天,梵者,净之意。谓此天无染欲,乃...

十八有

有,为“空”之对称。十八有乃指以十八空所破之十八种妄执。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大四六·二二○下)载:“...

十八有学

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又作十八学人。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

十八物

指大乘比丘游行诸方,托钵乞食时,身常携行之十八种物。原始佛教教团中,僧人所有物则仅有六种。十八物即:(一)...

十八空

梵语 astāda?a ?ūnyatāh。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即:(一)内空(梵 adhyātm...

十八空论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初解十八空之义,又阐释此十八空摄于十六空、十四空之法义,次释...

十八契印

为通用于诸种修法之十八种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道。乃印相之基本形,为密教修行者于观法时所用之主要合掌形...

十八界

梵语 astāda?a dhā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

十八苦

出自菩萨地持经卷七,即:愚痴报苦、行苦、所摄究竟苦、因苦、生苦、自作苦、他作苦、恶戒苦、恶见苦、本因苦、大...

十八重地狱

即十八层地狱。(一)据十八泥犁经所载,即:先就乎、居卢倅略、乘居都、楼、旁卒、草乌卑次、都意难且、不卢都般...

十八师

印度古代有一切智、神通、韦陀等三类之六师外道,总称十八师外道;此十八师正值佛世。即:(一)一切智六师,指尼...

十八问

宋代汾阳善昭禅师将学人之问话分类总为十八种。又作汾阳十八问。即:(一)请益问,乃直接向师家问法,请求指导。...

十八圆净

谓诸佛所住之净土(受用土)具备有十八种圆满之殊胜功德。又称十八圆满、十八具足。即:(一)色相圆净,又作显色...

十八意近行

以意识为近缘所生起之十八种受。全称十八意近行受,略称十八受、十八意行。即喜、忧、舍三受以意识为近缘,各行于...

十八会

指大本十万偈“金刚顶经”所载之十八说会。全称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或称金刚顶经十八会。十八会为:(一)一切如...

十八道

为十八道印契之略称。又密教结十八契印供养本尊之修法,称为十八道法,略称十八。以修十八印言能到佛果之觉位,故...

十八罗汉

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故又称十八应真。经典中有十六罗汉之记载,而无十...

十八变

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又作十八神变。有二说:(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

十力

梵语 da?a balā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

十力迦叶

梵名 Da?abala-kā?yapa,巴利名 Dasabala-kassapa。又称十力迦摄或婆敷迦叶。...

十三力

西方净土之菩萨,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他。即:(一)因力,宿世之善根力。(二)缘力,善智识之教诲力。(三)...

十三大院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又作十三大会。即:中台八叶院、遍智院、持明院、观音院、萨埵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

十三外道

指十三种之印度外道。即:(一)劫比罗外道,即数论师。(二)嗢露迦外道,即胜论师。(三)大自在天外道,计自在...

十三住

十三阶住位之意。又作十三行。即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可以十三阶类别之。菩萨地持经卷九载,菩萨十二住摄一切住与...

十三佛

乃源自日本室町时代之民间信仰。在日本佛教以十三佛菩萨配列于初七日至三十三回忌之忌日。 即:初七日为不动明王...

十三事法

出家应遵守之十三种行法。即乞食四事、威仪四事与离烦恼五事。乞食四事即:(一)住正戒,入聚落乞食,当摄身心,...

十三资具衣

即比丘资生之具,指戒律允许之十三种衣服、布类。又称十三种衣。即:(一)僧伽梨,译作大衣、重衣。即九条衣、二...

十三缘

又作日冷十三缘。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载,日光生冷之因缘有十三,即:(一)谓须弥山与佉陁罗山二山之间有水,广八...

十三难十遮

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或非器,而设有十三难与十遮,以询问受戒者。略作遮难。又作遮道...

十三观门

乃指三贤十圣之行法;修此十三观门者,则称十三大法师。即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

十土

随十地菩萨于各地证得十真如之胜德而立者。即:(一)遍行土,(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五...

十大寺

(一)隋末群雄纷起,太宗起而统一,建立唐帝国。为追悼伤亡之兵将,乃择昔时激战之地十处建佛寺。即:(一)昭仁...

十大弟子

指释迦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

十大受

指十种所受之大法,乃胜鬘夫人于佛前所发之十个誓愿。又称十受、十弘誓。胜鬘经十受章(大一二·二一七中):“尔...